数字特藏

总计 219708 今日 0

由 2712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都来长江看风景,这位教授听“声景”

谢辉,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长期关注声音与生态的关系。 声音与生态有什么关系?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有各种各样具有保护价值的珍稀动物发出的声音,长江声景类型的多样性可以很好地反映长江流域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为了采集长江沿岸的各种声音样本,系统建立自然人文声音数据库,从重庆中心城区到三峡库区,谢辉带着团队顺江而下一路采集环境声音 并对其进行“画像”,游客看风景,谢辉“听”的是“声景”,声景关注“声音、人、环境”三者的内在关联——繁忙的水运航线、高耸的跨江大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水下的声景发生了变化。谢辉和团队发现城市不断“长大”,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很多声音象征着城市的繁荣,但其中的一些也同时敲响了物种消亡的警钟,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长江生态,爱护长江声景。”谢辉说。 除了落在纸面上的学术成果,谢辉和团队也将他们在都市中听到的那些抚慰心灵的声景,通过举办声景艺术展的形式分享给更多“知音”。 在一场以“聆听未来”为主题的展览中观众能听到“巴山夜雨”“万壑松风”“清泉石上”…… 这些生动的自然之声唤醒了现代都市人心中的一片“森林”。 谢辉和团队的“听声之旅”并不局限于重庆一地,他们走进自然,亲近祖国大地上的世界遗产。 2019年重庆大学成立哈尼声景研究团队,将目光聚焦世界遗产哈尼梯田,谢辉和团队先后10余次走访云南省哈尼族聚居地,采集大量数据 制作完成“哈尼声景数据库”,涵盖自然生态 、哈尼古歌等各类民族元素。 听众可以通过数字媒体与视听艺术,多感官沉浸式感受哈尼族文化的原声生命力。这一项目也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今年年初,一曲《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在重庆大学声音图书馆唱响,透过哈尼古歌我们仿佛能够“听到”自然物候变化,也能真真切切地“听懂”一个道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 重大人物志

19 浏览  ·  0 赞

重庆专访:邹冬玲——医生说治病救人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邹冬玲,她对抗的是“妇癌之王”,2015年开始,邹冬玲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并率先在重庆开展卵巢癌超根治术,目前大约有800名患者因为她的一双妙手而延长了生命。邹冬玲说,她的职业生涯只是逗号,要做的还远远不够!

/ 重大人物志

22 浏览  ·  0 赞

重庆专访 : 杨灿辉——让中国企业都用上中国的工业母机

大学毕业,中国工业母机面临发展瓶颈;搞科研,动力从何而来?他的眼里有星辰大海。重庆专访 对话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杨灿辉,听他讲述与中国工业母机共同成长的20年。 杨灿辉,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重庆大学2012级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21级机械专业博士研究生校友。 杨灿辉是机床工具行业卓越工程师队伍的突出代表,曾先后荣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最美工程师”、重庆市五四青年奖章、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等荣誉。

/ 重大人物志

44 浏览  ·  0 赞

重庆专访:刘洋——让幻想更真实

他是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他追求扎根真实的幻想,他说科幻影响未来。重庆专访对话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获得者刘洋,听他讲讲他眼中的科幻世界。 新闻背景: 5月18日下午,第十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在成都科幻馆雨果厅隆重举行,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凭借其长篇小说《井中之城》荣获年度长篇小说金奖这一分量极重的奖项。 《井中之城》是刘洋继《火星孤儿》后的又一长篇力作,于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星云奖发起人之一的董仁威评价称,该书在继承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风格的基础上,核心科幻构思有所深化,文学性更甚,行文着墨更美。他认为刘洋是继刘慈欣之后,极有潜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青年作家。 星云奖自2010年创立以来,已成为全球华语科幻领域公认的权威奖项。该奖项旨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华语科幻领域的优秀作品、从业者与机构,向世界展示华语科幻文学的最新成绩,推动科幻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过去15年间的星云奖得主有《三体》《荒潮》《流浪地球》等科幻作品以及刘慈欣、韩松、郝景芳、郭帆等知名作家、导演。

/ 重大人物志

15 浏览  ·  0 赞

思政课,从“新”到“心”——刘倩老师的神奇魔法

在重庆大学,思政课从“新”到“心”!刘倩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和创新,让学生们从新奇到心动,一步步走进思政课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魅力和力量!

/ 重大人物志

47 浏览  ·  0 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忆江泽佳先生清廉简朴的一生

如何形容江泽佳先生?一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足矣。爱党爱国是他的人生信仰,为国奉献是他的人生追求,“努力崇明德,随时望景光”是他的一生写照。向一生清廉简朴的江泽佳先生致敬!

/ 重大人物志

21 浏览  ·  0 赞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李百战:三尺讲台守初心,四季耕耘育桃李

李百战,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教学名师,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2021年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获全国杰出教学奖。 2002年,在英国留学工作10年的李百战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教育事业。在重庆大学任教以来,李百战充分汲取国际科研精华,融入本土教育,培育绿色建筑创新人才,主持编写了绿色建筑系列教材,携手剑桥等名校共建国际合作基地,培养硕博研究生超过100人,为国家绿色发展共建“一带一路”输送大批复合型人才。

/ 重大人物志

53 浏览  ·  0 赞

CGTN采访全国人大代表王树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2024年3月8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谈新质生产力。

/ 重大人物志

77 浏览  ·  0 赞

重庆专访:用40年的热爱融化电网坚冰——对话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蒋兴良教授

从青藏高原到高海拔山区,哪里有冰雪他就追到哪里。40年,他把冰天雪地里的研究做到了全球领先。老骥伏枥,他要在重庆武隆再造一个世界级能源装备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庆专访“ 对话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蒋兴良,听他分享与高海拔和冰雪相伴的人生故事。

/ 重大人物志

16 浏览  ·  0 赞

重庆专访:研究天体化学的女科学家勾茜——你要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热爱

她是国内为数不多研究天体化学的女科学家,那些高深的理论,她试图用短视频讲明白。是什么让她放弃热门学科,拥抱冷门?“重庆专访” 对话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勾茜,和她一起感受天体化学的浪漫、科研路上的心流。

/ 重大人物志

20 浏览  ·  0 赞

重庆专访:把作品书写在大地上——对话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兴中

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20年,从不可能到可能,从青丝到白发。自然是母,时间为父。“重庆专访” 对话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兴中,听他讲述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蝶变,焕发新生的故事。

/ 重大人物志

7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成国:给“嫦娥”做“体检”

给“嫦娥”做“体检” 2008-0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凌晓明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当智慧与智慧碰撞,迸发的光芒自是别样辉煌;当精神与精神同行,凝成的力量总会难以抵挡。 在这个崇尚科技、呼唤创新的时代,我国科研事业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大大小小的科研团队。正是一个个团队在风雨征程中互为辅翼、扶持前行,才成就了我国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事业稳步发展的喜人局面。走近这些团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项卓然的成就,更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是共创一份事业、共尝一味甘苦、共铸一种精神的动人风采。为此,本版特开设“科研团队扫描”栏目,让这些同行者以群像的形式进入读者视野,与读者分享他们丰硕成果背后的精彩与平凡。 重庆大学ICT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给送检产品做CT。 从重庆大学的校园里,走出了两个本领非凡的“人物”,一个近距离观察胜过“火眼金睛”,一个远距离眺望盖过“千里眼”。近距离观察的,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直径1米、长6米的大型铸件中,只有头发丝五分之一那么细微的缺陷;远距离眺望的,能每时每刻分毫不差地掌握几千里高空中飞行物的一举一动。 他们就是重庆大学研制出的工业CT系统和嫦娥卫星发射火箭飞行安全控制决策支持系统。这名字读起来有点拗口,因为他们一个在“嫦娥”的探月之旅启程前给她做过“体检”,另一个在“嫦娥”的探月之旅过程中给她当“随行医生”,所以又有人亲切地称他们为“‘嫦娥’的专职医生”。 “以高科技为高科技服务”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第二次把事情做好,第三次把事情做精”;“眼到、手到、心到,不良现象自然跑不了”……随处可见的警语,使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看起来更像一个管理严格的企业。“我们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与其他很多研究团队相比,我们没有天时和地利,但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和。”谈到三代人持续十几年研究取得的成果,中心主任王珏教授颇为自豪。 工业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ICT)技术以二维断层图像或三维立体图像的形式直观、准确、清晰地呈现被检测产品内部结构、材料差别和缺陷状况,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和质量评价手段。它是一项学科交叉、系统复杂、综合性强的高新技术,是保障重大产品和装备质量、避免产品质量缺陷引发灾难性事故,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公众安全和生产安全的有效技术手段和装备,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铁路、机械、石油等重要产业部门。工业CT设备不仅系统复杂、技术先进、性能优异,而且作用重要,发达国家一直将其作为敏感技术对我国采取出口限制政策。 为打破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和对我国的限制,重庆大学于1989年在原国家科委直接支持下,成立了ICT研究中心。 在火箭发射和飞行过程中,哪怕一颗螺栓出现问题,或者一个点火器出现千分之一秒的误差,都可能酿成重大事故。因此航天领域素有“一枚螺栓就是一颗火箭,一个点火器就是一颗火箭”之说。在成功掌握ICT技术之前,我国对螺栓、点火器等火工产品采取的最后一道质量保障措施,除必要的常规检测外,只有抽样打靶试验。但抽样打靶最大的问题,就是试验结果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代表所有检测对象的状况。“抽样打靶发现一个产品有问题,即使剩下的可能全部合格,这批产品仍然不能用;如果抽样打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这批产品就会装上火箭,却担心‘问题’正好隐藏在没有被抽查的产品中。”一位航天专家曾经这样向王珏坦露每次决策时忐忑不安的心情。 1991年10月,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ICT试验装置,标志着我国已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掌握了ICT基本技术。1993年,中心又研制和开发出我国第一台实用工业CT样机。 这时正赶上我国承接了一项国际卫星发射业务。委托方因为此前在其他国家的一次发射失败,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求我们“确保万无一失”。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从1994年5月起,连续3个月检测了包括上述卫星在内的6颗卫星的3000多件火工品,最终,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国内外媒体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确保卫星成功发射?”负责人微笑着回答:“我们采取了必要的检测手段,保证了发射安全。” 1996年,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研制出专用工业CT装备,用于航天火工品的全面质量检查与控制,迄今已完成包括“神舟”五号、六号、“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等60多次运载火箭的数万件火工品的检测任务,为确保我国航天工程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等亲临现场视察,著名科学家周光召、王淦昌、王大珩等,对此都给予高度评价。王大珩称赞这是“以高科技为高科技服务”的典型。 一个“做到了点子上”的研究项目 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到重庆大学已经十几年了,已经是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的柴毅教授,与发射中心的老同事们却越走越近。远的不说,光是去年四月到十月他就已经回了十趟发射中心。 有一次从西昌回重庆,火车还没到站,就接到一个让他赶回西昌的电话。下车、出站、买票、进站、上车,忙乎完了,给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朋友打电话。朋友问:“到家了?还顺利吧?”柴毅答:“差一点就到家了,不过我现在是在来西昌的火车上。” 所有的奔波,都是为了“嫦娥”。 柴毅研发卫星发射火箭飞行安全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并应用于嫦娥卫星发射的念头,源于他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经历。1982年到1988年间,他亲身经历了五次卫星发射。我国第一次发射同步通信卫星时,柴毅还立了三等功。火箭发射后,发射中心的指挥员每时每刻都会得到关于火箭和卫星的各种关键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指挥员可以实时准确地掌握火箭的飞行状态,确保科学决策。但火箭运行时,每一个时点都有上百个关键数据,要通过分析才能了解这些数据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而火箭飞行速度可达每秒几公里,数据和控制都具有极强的实时性,需要极为敏捷的决策系统支撑。 2002年,柴毅开始谋划研发实现发射指挥数字化、虚拟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飞行安全控制决策支持系统。2003年春节刚过,他就带着课题组成员来到西昌,与卫星发射中心的技术员一个一个商量研究项目。“你们要研究的正是发射场最关心的,这个项目真是做到了点子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专业领域专家充分肯定课题组的研究计划。发射场首先要确保发射升空后这一段的安全飞行,最关心的就是火箭发射后的飞行状态是否正常。指挥人员希望指挥系统能够帮助他们直观准确地判断发射前发射场和航天器的状态、发射起飞后火箭的飞行轨迹和飞行状态。 这个“做到了点子上”的项目很快得到了国家支持。2003年4月,项目申请国家“863”计划立项,3个月后即获批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专门在发射指挥大厅旁辟出研究室,供联合攻关的课题组使用。 柴毅带着课题组成员,又一次在西昌扎下了根。他们用整整三个月,录入和处理了难以统计的数据和图像,按比例制作了发射场、发射场周边和火箭飞行经过地的三维数字图像。2005年,这一系统通过发射任务的联试联调,被成功应用到“亚太六号”发射中。 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过程中,课题组研制的“嫦娥卫星发射火箭飞行安全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将“嫦娥”升空后的飞行姿态、火箭分离时的轨迹变化,以及所有的相关数据都清楚地反映到发射指挥员面前的显示屏上。一位现场指挥员说:“这是在给嫦娥运载器做动态的飞行体检,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一边体检,一边同步显示结果。” 为“嫦娥”提供人才技术双支撑 重庆大学李晓红校长将本校科研人员在“嫦娥一号”发射中所作的贡献,视为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及科技服务国家需要“水到渠成”的结果,是学校大力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及科学研究原创性成果的代表。 作为一所具有雄厚理工科优势的高校,重庆大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启动了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1999年以来承担的中星卫星、风云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探测卫星、实验卫星、鑫诺卫星等包括嫦娥一号卫星在内的数十颗卫星发射任务,均有重大学子参与。在“嫦娥一号”发射过程中的测发、测控、通信等重要岗位上,重庆大学培养的李尚福、张志芬、盛淼岸、魏洪波、龚国才、鄢立清、刘成国、符菊梅等一批研究生,承担着技术、组织、指挥和管理工作,宣布点火倒计时的01号指挥员李本琪,也是四年前从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毕业的研究生。 密切的联系使学校的科研团队得以及时了解发射中心的需要。近年来,重庆大学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合作完成了5个科研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嫦娥探月工程”卫星发射中,科研团队完成的嫦娥卫星发射火箭飞行安全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将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和智能决策运用于嫦娥卫星发射飞行的安全控制决策中,能够实时预示火箭飞行安全管道和落点,综合描述火箭飞行状态,提供科学的实时安全控制决策。 据柴毅介绍,课题组目前正在进行飞行综合信息处理和模拟仿真研究,使系统不仅能及时发现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能通过模拟仿真找到解决办法,形成各类指挥显示数据及虚拟现实仿真,研究强实时应用对象控制的指挥决策。 瞄准需要做研究,以及密切的人才、技术协作,也进一步拓宽了重大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在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记者看到即将交货的四台工业CT装备。据王珏主任介绍,这一研究项目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今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该项目被列为重庆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和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今年产值已达5000万元,并有望5年内实现年产值10亿元。

/ 重大人物志

154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成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精益求精确保北斗三号发射成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精益求精确保北斗三号发射成功 2018-03-30 10:56:00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西昌3月30日电(李国利、王玉磊)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30日凌晨从大凉山壮丽升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实现北斗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精益求精是确保航天发射圆满成功的制胜法宝。我们要持续培树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做到一切工作都精准、精细、精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学宇说。   据了解,这个中心今年还将执行十多次航天发射任务,面临多星多箭并行测试、交替发射等诸多挑战。为此,中心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全面锤炼过硬发射能力。   低温加注是发射中的重要环节。已在液氢加注岗位工作29年的操作手陈复忠每天要巡线加注管路两次,进行10余项设备检查,抄录20多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比对。   “数据全部核对无误,心里才踏实。”已执行105次发射任务的陈复忠说,“每一次任务都是从零开始,容不得半点马虎。”   牛头山上,遥测分系统指挥员王兴茂带领人员,圆满完成跟踪测量任务。2017年下半年以来,他们创下4个月跟踪遥测13发火箭发射任务的记录,荣立集体二等功。   荣誉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每次任务结束,王兴茂都要组织操作手复盘参数,深挖细研每一个信号反馈、每一次微小异情、每一帧遥测数据,力求提高跟踪测量精度,确保火箭发射后捕得住、跟得稳、测得准。   为给发射指挥决策提供更加精确快捷的数据评估支撑,中心技术部高级工程师车著明,率领创新团队经过数十万次调试和修改完善,成功将事后数据处理系统升级成准实时数据处理系统。   “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把每一个参试软件做成精品,才能有效提升各系统的参试能力。”技术部主任刘成国说。

/ 重大人物志

12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刘成国:卫星工具包在分布式仿真中的实时控制研究 刘成国祁飞

卫星工具包在分布式仿真中的实时控制研究 刘成国祁飞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中心,四川,西昌,615000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中心,四川,西昌,615000 摘要:提出了基于STK-RTI的分布式仿真架构,给出了具体的时间同步策略;然后介绍了基于STK/Connect模块的网络通信原理和编程实现方法;其次给出了两种实时驱动卫星工具包(STK)的方式"SetTime"方式和"Real-Time/X-ReaI-Time"方式,进而阐明了两种驱动方式的原理和优缺点;最后针对"Real-Time/X-Real-Time"方式给出了一种更加高效、精确的实时获得STK时间的算法. 关键词: 分布式仿真卫星工具包运行时间支撑环境时间同步 分类号: TP319.9(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 在线出版日期: 2006-06-26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页数: 3 ( 1463-1465 ) Title:Research on STK real-time control in the distributed simulation

/ 重大人物志

1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周思益:那个做弦论科普的抖音创作者,刚当上重庆大学副教授

近两年靠短视频科普“弦论”吸粉百万高智商人群的抖音创作者周思益,最近刚刚被重庆大学聘为副教授。更为可喜的是,其“科普”事业居然还获得国家专项基金支持,从此在网络科普的道路上彻底起飞。 1、抖音科普经历助她找到满意工作 这里的“弦论”,不是指古筝大提琴一类的“弦乐理论”,而是物理领域中一门前沿高深的科学。“弦论”有多“玄”?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智商高达187的主角谢尔顿研究的就是这个,而他在第七季中选择放弃,其深奥可见一斑。 既然弦论不是古筝大提琴,那周思益自然也不是入职的音乐系,而是重大物理系。记者日前登录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官网看到,周思益已正式成为该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宇宙对撞机和引力波,办公室在虎溪校区。 在采访中,周思益告诉上游新闻,她是今年6月通过了面试入职的重庆大学,“我很满意这份工作,进来直接给我‘副教授’职称,省去了很多周折;工资也不错,安家费和科研费都比较充足”。 周思益坦承,正是此前两年在抖音上科普“弦论”物理知识的经历,在找工作时为她提供了极大助力,“面试时,考官直接告诉我重庆大学就想要这方面(做物理科普)的人才”。 2、将宇宙奥秘掰开揉碎给普通人看 周思益是一位90后女生,短头发、娃娃脸,声音也有点稚气未脱,但却有着亮眼的学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在今年6月入职重庆大学之前,她刚刚结束在日本神户大学的二期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宇宙学、弦理论和场论。 自2021年7月25日在抖音上发布第一条关于黑洞-中子星合并的科普短视频开始,周思益便一发不可收拾,到现在已经连续发布了90多条短视频,绝大多数是在科普“弦论”知识。从此,周思益在抖音成为一名科普创作者,她向普通人展示物理之美、也向普通人发出进入弦论世界的邀请函。 她自称“幼儿园老师”,叫粉丝“小朋友”。这些“小朋友”遍布各行各业,有中年文员,有热爱物理的高中生,还有家庭主妇。而周思益将宇宙学的奥秘掰开揉碎,变成人人都能听懂的语言。所以她教授的问题,有的十分有趣而活泼,让人充满好奇心:“宇宙学的危机要被解除了?”、“如何从黑洞身上偷走能量?”、“有没有三体人?”、“幼儿园小朋友如何学做头发?”…… 当然,也有光是名字就让人望而生畏的——“小学生如何理解P-V相变?”、“幼儿园小朋友如何理解史瓦西黑洞”,还有“度规”、“曲率”、“inflation”、“AdS/CFT”这类高深莫测的专业名词。难怪有人在评论区发捂脸的表情感叹,“她讲的东西我都不懂,但是我就是想听”。 3、“国家专款支持我继续做科普” 尽管刚来重庆三个月,周思益却似乎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 她说,自己对在重庆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满意,“重庆大学是985院校,研究氛围特别好,同事间相处也很融洽,大家都像家人一样到处串门吃饭;并且,重庆的消费水平低,这一点特别友好”。 不过,最让周思益满意的,是国家和重庆大学对她科普事业的支持。重大为她争取到一笔国家自然基金委的理论物理专款,“(这笔经费)就有部分是专门用于科普,也是基于我在抖音的经历特批的”。不仅如此,重庆大学还为该科普项目配备了一名正教授,让他和周思益搭档。同时,重大物理系的学生社团也正在张罗着帮助周思益办科普杂志。 “所以尽管走上工作岗位有了编制,但也不会影响我在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跟‘小朋友们’分享高深的物理知识”,周思益说,她还会继续在抖音上更新下去,而抖音也对她承诺会继续为弦论科普给予流量支持,让更多的普通人也能有机会领略物理深沉的美。 4、10多位粉丝想要报考 一起奔赴弦论世界 时至今日,周思益的抖音账号“弦论世界”已收获127万粉丝,还吸引了数千位网友加入粉丝群,不同背景的人们每天在群里热烈讨论着量子力学、黑洞、暗物质……这所“幼儿园”真的变成了求知课堂。更多人是在认真提问,在一条关于引力波速度的视频中,有上百条评论是网友们关于科学问题的讨论,“引力波可以穿过黑洞么?”、“引力波也会有衍射现象吗?”、“说说五维空间”。 而谈到当初为何想到用短视频的形式进行物理科普,周思益有自己的见解。她说,像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受众基数远大于传统知识问答群体,这会让科学家的思想传播得更广,也吸引更多的下一代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我想做一个科普专家,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周思益在抖音上的坚持也收获了颇多欣慰,她告诉记者,已经有10多位大学生粉丝,在看到自己的科普短视频和直播后,引发了对高深物理的浓厚兴趣,私信表达想要报考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意愿,想要跟周思益一起奔赴和探索弦论世界。 最后,周思益还透露,她作为编委之一正在撰写一本物理专业科普书,预计明年年初就会跟广大“小朋友”见面。

/ 重大人物志

80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 李存璞 重庆有位化学教授会讲脱口秀

重庆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李存璞,有着“多重身份”。上班时间他是清华博士、科研大拿、冷面导师,带领团队研发出来的新型锂电池被学校带去智博会参展;下班之后他摇身一变,成了剧场里的脱口秀演员,蝉联过几次“爆梗王”。 他也是B站知名up主,凭借有机化学收获数万粉丝,不少同学慕名而来,因此投入门下;他研究糖醋排骨的香味和颜色,研究是什么化学反应让烧烤如此美妙;他参加过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他是知名科普作家,他爱好骑行、摄影....... “我们研发的这款新型锂电池,同样大小的情况下,手机电池可以续航翻倍,电动车可以续航超过1000公里......”9月5日下午3点,在重庆大学化工学院实验室内,李存璞正在介绍实验室最新科研成果。 “这样一块小小电池,就是一块手机电池大小,但它比传统手机电池容量要大上一倍。”李存璞手里拿着一个金属箔包裹起来的锂硫电池展示到,它的大小只有不到一个巴掌大,轻薄的一层几乎没有什么重量。这款新型锂电池也被作为科技成果展品,被学校摆在了“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现场。 工作中的李存璞非常严谨,甚至有些严苛。严苛到什么程度?“论文排版的时候差了0.1毫米没有对齐,他都要喊我们重新做......”李存璞带的博士研究生汪涛吐槽,老师平时都是没有架子,说说笑笑非常和蔼,动不动还要给你讲个梗,但是只要进入实验室,涉及到学术上的问题,就会立马“变脸”。 “在老师的心里,平日里你叫他大哥,开他玩笑都没问题,但学术上不严谨就是不尊重他,不尊重科研,那你肯定做不好科研。”汪涛说。 除了做科研,李存璞还是科普作家,他会写《电动汽车因何爆炸?揭开锂电池“王炸”的秘密》《入土为安后,你的原子会去哪里?》《至少多少个水分子,才能叫一滴水?》带你了解世界的秘密,也会钻研美食写出《每个烧烤师傅,可能都是一位化学大师》这样的文章,带你了解美食和化学的关系。 他在文章中写道“如何获得一串口味完美的烤肉,这虽然可能是个烹饪问题,也可能是个营销问题,但更本质一点点,应该是个化学问题。”“你知道吗?其实糖醋排骨的褐色以及浓郁的香味是美拉德反应的结果。” 在他眼中,化学与生活从来是密不可分的,从粽叶上残留的硫酸铜问题到煮猪尾巴时火候对胶原蛋白的影响,李存璞对待烹饪就像对待自己的实验研究一样严谨,他发自内心地认为做饭和实验并没有什么两样。“做菜也好,实验也好,我都会去想清楚它该怎么做,如何才能做好,亮点和诀窍在哪儿。” 在b站教有机化学对于李存璞来说仅仅是一个爱好。如今,李存璞的账号“李肚镀”已经在b站上发布了500多个视频,部分是关于有机化学的教学短视频,也有一些无机化学和生活日常的视频,收获了3万多个粉丝。 “你是不是错怪了阿姨?阿姨不是想要你手上的瓶子,而是致力于让环境变得更加美好,阿姨拿走的瓶子在将来还是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你身边......”在一则长达61分钟的“高分子化学”讲解视频中,李存璞认真地讲到,这个视频被网友观看了2.3万次。 “我的研究方向是新能源相关的先进材料,同时我也在教无机化学,所以我就想一定要想个办法把有机化学也讲了,不让自己留下遗憾。”起初,李存璞在B站教授有机化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补充一些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不过,李存璞的视频却很少能被自己的学生看到,反而是吸引了一部分网友成为了他的粉丝。甚至有些粉丝最后为了自己的“化学启蒙导师李肚镀”而来到重庆大学读博。 在“李肚镀”的动态里全是他每天花式拖更的理由。从“今天看到了林则徐,所以不更新了”,到“沉迷于看月亮,更不了了”,致力于思考每天拖更理由的李存璞更是被网友们戏称为“鸽子”老师。在他偶然更新的视频下面总有网友吐槽“爷青回”。 为啥会拖更?事实上,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偷懒”的李存璞每天的工作时间经常超过12个小时。而录制和制作一部有机化学视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结合书本查阅无机化学的相关文献、内容,并且将知识点梳理得更有条理。 当然,在这些忙里抽闲的时间里,李存璞还要写科普文章、摄影和讲脱口秀…… 最近,每个周二的晚上7点30分,李存璞都会出现在位于观音桥步行街附近的“索道喜剧”开放麦舞台上。“有一次去参加一个电视台的节目录制,我穿了一双皮凉鞋,结果到了现场发现大家坐在沙发上,我的脚趾很痒......”讲着讲着,聚光灯下的李存璞把自己给逗笑了。 “很解压,而且能把别人逗笑也很有成就感,跟出了一个科研成果的成就感是不一样的。”李存璞说。 “我应该是个没有长大的人吧。”李存璞喜欢接触一切新鲜的事物,铁人三项,摄影、追剧、健身......这些都是他的生活乐趣。 在研究生读书期间,练习长跑是李存璞生活中的必修课,同时他还坚持游泳与自行车运动。在一周七天的时间里,每隔一天他就会换一种运动模式,并且休息一天,在劳逸结合中锤炼着自己的身体和意志。 2011年,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当时正在清华上学的李存璞觉得这是一个可以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便邀请学校里的好友一起参加了当时的比赛。“铁人三项和单纯的马拉松或者自行车不同,他是三项运动的连接,三项运动锻炼的部位也不同,所以我觉得可能还并没有那么累。”在那之后,李存璞便将铁人三项列在了自己的运动清单里面。 李存璞的家中有一个房间,傍晚总能看见日落。最近的他迷上了延时摄影,把妻子送给自己的新设备架在窗前,记录下生活的美景。他也会背着他的相机,记录下校园美丽的瞬间,拍下自己的同事和学生,也会对着团队研发出来的锂硫电池360°无死角拍个不停。 在投入工作以前,李存璞一直觉得爱好不能变成事业,因为工作上的烦心事儿总会逐渐地消磨掉这份热爱,最终演变为“干一行恨一行”。毕业以后,无法割舍对化学热爱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与化学相关的工作,教书育人、潜心科研,他尽力把“爱好与事业一致”变成一件幸福的事。他做到了,但背后的努力,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

/ 重大人物志

15 浏览  ·  0 赞

【华龙网】百姓故事 | 哈尼族的古歌、长白山上的雪声……这个录音师收录了数十万条自然音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作者 : 秦思思/文 陈洋/图/视频 林楠/主持 记者手记 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世间鲜有的声音;敢拓前人未垦过的荒,才能开辟新的空间。 一阵鸟鸣,条件反射般,罗俊倏地起身,暂停了与我们的交谈。 他凝神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对我们摆手示意噤声。因为常年在户外工作,罗俊皮肤黝黑,斑驳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显得眼睛特别亮,直到鸟叫声停止,他才开口:“你听这个声音,好好听,好清澈,却也消失得好快。” 声销迹灭,这个词,对罗俊而言,有不同的意义。重庆江津的抬工号子、云南原始村落的歌谣、长白山上的雪声......录音师罗俊已收录了数十万条声音。 不停追逐声音的路上,即便已经有了这许多的荣耀,他依然觉得自己要做的远远不够。第 39 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 、第 11 届华语青年电影论坛 “年度新锐录音师” 、第2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艺术探索奖、第十二届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GKCFF)技术奖…… 他只希望自己的步伐能快一点,赶在那些声音消失之前,赶快记录下来。 01 历史太长,总要有人来记下一些瞬间 罗俊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从事的、追逐的,都是热爱的。 任职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录音艺术教师的他,从小喜爱声音,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令他着迷。从儿时在江津街头听唢呐声,到初中听香港流行音乐开始帮街边小店修音响,再到后来成为一名教授电影声音的专业教师。 四十出头,就和声音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 在罗俊看来,声音也是有情绪的,它让观影者能立体感知。简单来说,声音能够唤起一段记忆或一份感受。 就像罗俊幼时记忆里某个雨后的傍晚。江津的村落,红白喜事上,曾祖父手持唢呐,腮帮子缓缓鼓起,奋力一吹,陡然拔高的唢呐声,在低沉的鼓乐声中显得分外激昂。 多年后,罗俊每每听到唢呐声,总会想起那个场景,好似能闻到街道上放完鞭炮的硫磺味,感受那下过雨的潮湿感。 遗憾的是,他不曾记录下曾祖父的唢呐声。但这份鲜明的声音,在罗俊的记忆里缓缓衍生出一点光亮,绽放,蔓延,连成一片耀眼的光圈,慢慢散开。 罗俊认为,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竭力留住声音,成为事物存在过的佐证。 2021年一场在云南的大火,更是坚定了罗俊的想法。 时间回到8年前那一次采风,罗俊来到位于云南省勐角傣族自治州的翁丁村。作为原始村落,翁丁村村民少与外界联系。也因为如此,整个村子的建设都保存着最原始的模样。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的房屋,村寨房屋呈上下两层这样的结构,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 歇脚于此的罗俊,在清晨听见了楼下鸡鸣牛哞,孩童起床的呢喃,村民问早寒暄,老人抽水烟啪啪作响的声音......躺在床上未曾睁眼,仅靠声音,便在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副乡村景象,他当即录下了这段声音。 2021年,村子发生了一场火灾,由于房屋由木头和茅草搭建,不少房屋损毁严重。虽然后期得到了重建修缮,但不少原住民也离开了当地,而今,再也听不到8年前罗俊曾听到的声音。对此,罗俊感慨,当初,还好他录下了。 “历史太长了,总要有人来记录下一些瞬间。”这些年,罗俊在乡村、城市寻觅,记录下了戏曲、非遗等十余万条声音。 02 选了一条不那么好走的路 在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读研时,罗俊便开始从事电影声音创作工作,毕业到重庆大学任教,同时,也从事着追声音这份“苦差事”。 “追声音”,听起来是一件浪漫而有趣的事情,但要把这件事坚持下来,并非易事。“花这么多人力物力和大量时间录这些声音有什么用?还能变现吗?”是罗俊常被问及的问题。 为了录到大自然最纯粹的环境音,他常常需要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罗俊算了一笔账,一趟7天左右的行程,招募团队加上出行费用,平均花费在3万元左右。为了节约经费,他常常选择独自出行。一个野外净水器、两根火腿肠,五块巧克力一包牛肉干,他便能在野外撑上2到3天。 2011年,为了录制雪花落地的声音,罗俊与团队来到了长白山原始森林。大雪掩没了来时的脚印,队伍迷失了方向,随着天色变暗,罗俊不由着急了起来,失温、野兽......都会要了整个团队的性命。 正想着,罗俊脚下一空,整个人瞬间滚落。 大雪覆盖了脚下的路,罗俊踏进了冰川缝隙之间,好在树枝兜住了他整个身体。他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死死将录音设备抱在胸前,生怕设备磕碰损毁。“设备太贵了,而且我们录的声音都在里面,那是整个团队的心血”,他说。 好在队员听到呼救后,迅速将其捞起。罗俊起身后一看,直冒冷汗,冰川缝隙下便是湍流的河水,如果不是树枝刚好兜住了他,跌落下去一定会被冲走丧命。 这件事,也让罗俊意识到:想要项目继续下去,团队出行安全是首要条件,而这势必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及必要保障,“只有保障好这些,声音数据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 2012年,在经过大量调研后,罗俊在校方支持下,与建筑学院谢辉教授一起正式成立了重庆大学声景团队,并开始建立西南地区声音大数据,获得了相关研究课题及经费支持。 “我不希望这件事(追声音),仅仅是个人情怀。”罗俊说,对于声音所承载的记忆和极致听觉的体验,人们在一直在追求而且从未停止。 03 声音,不只为提供数据也不仅是个人情怀 公益、展览……罗俊尝试了许多项目,但收益并不理想。但他并不敢停下来,环境发展太快,市井文化、自然景观已逐渐消失在世人的眼前,声音也将随之消亡。而这些环境音不可复刻,也不能虚构。 2017年,一个德国电视团队,为做一部关于重庆纪录片,找到罗俊购买了十条声音。数万元的版权费,是罗俊在“追声”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这让他看到希望的同时,也意识到,声音何尝不是保留记忆最好的形式之一。 罗俊觉得自己或许能用声音再做点什么,不仅是提供数据,也不仅是个人情怀。 “听觉,是我们在母体之中孕育出来的第一个感觉,也是人在离世之际最后失去的一个感觉。”在那阵鸟鸣声渐渐散去,罗俊再次落座,说道。 听觉与生俱来,除了音乐,人们为“听”付费,在多年前仿佛是天方夜谭。那么,是否也存在一个未知的声音市场在等待他的开辟? 从现代科学来看,声音源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而人体70%是由水组成,声音作用于人体,就如同一场深度的声波按摩。和谐的声音,会让身体器官得以抚慰,而嘈杂的噪音,则会让身心紊乱。 而这个概念,也成了罗俊的“解题”的关键思路。 跟着这条脉络,罗俊发现久居都市,人们无暇深入大自然与之亲密接触。他不再局限于售卖历史的声音版权,而是将收集的风声、雨声、花声、雪声......制作为白噪音,提供给电动车厂商、治疗室,APP等,通过自然的声音,让用户声临其境,得到放松。 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白噪音的了解,和对健康的重视,罗俊的“声音”供不应求。 当记者问及,如今变现的方式已初具规模,是否可以歇一歇时。 “我追都来不及,哪里敢歇?我希望我的数据能再丰富一点、再快一点,赶在那些声音消失之前,去记录和展现这个时代属于我们的独家记忆。” 说这句话时,罗俊又望了望先前鸟声的方向,仿佛在期待什么。

/ 重大人物志

62 浏览  ·  0 赞

最高教学荣誉!重庆大学李百战教授荣获“杰出教学奖”

2023年4月9日,“第四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体育中心举行,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等20位师生获奖。重庆大学教授李百战荣获2022年度杰出教学奖,这也是重庆大学首次获得杰出教学奖。

/ 重大人物志

37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 重大人物志

当智慧与智慧碰撞,迸发的光芒自是别样辉煌;当精神与精神同行,凝成的力量总会难以抵挡。201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春华秋实。几代航天人奋起拼搏,使中国迈入世界航天大国行列。 回望一甲子,中国弹星箭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都让每一位中国人心生澎湃。在国家的航天梦、飞天梦实现过程中,重大人也一直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一起来听听重大与航天的故事。 “ 列车上的蓝图 ” 2016年6月25日20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1A上面级点火起飞,成功将5类6项载荷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发任务,是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试验任务的一座里程碑。 在此次发射任务中,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柴毅教授团队研发的地勤监测系统出色地完成了针对发射场地勤工况的监测工作,为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实时可靠的可视化监测、运行状况评估和数据判读分析支持。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的飒爽英姿 系统立项之初,团队就在柴毅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多次现场调研和需求分析讨论,十几次的设计方案和探讨系统的结构模块和功能。其中多个具体功能是在团队成员经过一再的思维碰撞后,由柴毅教授和张可副教授在发射场返程的列车上敲定方案,这为团队内一直所津津乐道,称其为“列车上的蓝图”。 柴毅教授、张可副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在现场工作 “ 嫦娥 ” 的 “ 专职医生 ” —— 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 从重庆大学的校园里走出了两个本领非凡的“人物”,一个近距离观察胜过“火眼金睛”,一个远距离眺望盖过“千里眼”。近距离观察的,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直径1米、长6米的大型铸件中,只有头发丝五分之一那么细微的缺陷;远距离眺望的,能每时每刻分毫不差地掌握几千里高空中飞行物的一举一动。 重庆大学ICT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给送检产品做CT 他们就是重庆大学研制出的工业CT系统和嫦娥卫星发射火箭飞行安全控制决策支持系统。这名字读起来有点拗口,因为他们一个在“嫦娥”的探月之旅启程前给她做过“体检”,另一个在“嫦娥”的探月之旅过程中给她当“随行医生”,所以又有人亲切地称他们为“‘嫦娥’的专职医生”。 1991年10月,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ICT试验装置,标志着我国已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掌握了ICT基本技术。1993年,中心又研制和开发出我国第一台实用工业CT样机。 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从1994年5月起,连续3个月检测了6颗卫星的3000多件火工品。 1996年,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研制出专用工业CT装备,用于航天火工品的全面质量检查与控制,迄今已完成包括“神舟”五号、六号、“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等60多次运载火箭的数万件火工品的检测任务,为确保我国航天工程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重大与航天的故事还有很多 ... ... 航天员 杨利伟 及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事迹报告团来到重庆大学。 航天员杨利伟来到重大风雨操场与山城学子见面 神六飞船电路总体电路系统主任设计师校友 熊晓英 校友熊晓英及其同事送给母校的神州六号模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发射系统的优秀女指挥员 杨丽芸 “嫦娥五号”再入返回试验总体网负责人杨丽芸 航空航天学院 张元勋 博士参与“我心向月”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一等奖 重庆大学牵头研制的月面微型STQ载荷科普展台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在每一次失败的奋起里,在导弹火箭的每一声昂首长啸中,一代代重大航天人也正为航天梦、为中国梦不懈努力着。 时光流转,精神弥坚。航天之梦,薪火相传。 六十年中国航天风雨历程,砥砺当代青年奋然前行。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中国航天六十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让我们为中国航天加油,为重大航天人加油!

/ 重大人物志

240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神舟七号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重大人物志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航天科技界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后表示,要继续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保证神舟七号研制工作顺利进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庆伟:总书记的讲话极大地鼓舞和鞭策了我们航天战线的职工,在下一步发展当中,不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在出舱过程中,我们要控制好飞船内的舱压,来保证出去的时候,能够让航天员顺顺利利地出去,回来的时候能够恢复好,我们预期在07年前后要实现中国航天员出舱这样的一个目标。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 主任设计师 熊晓英:因为神舟七号的飞船有(航天员)出舱的任务,这样对于我们供电来说,我们整船的功耗有所增加,从我们供电上怎么去保证它的可靠,怎么去合理地安排,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进行合理的配置,这些都对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指挥 副总设计师 秦文波:(目前)地面的实验已经全部开展,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重大人物志

116 浏览  ·  0 赞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