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220195 今日 0

由 2712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神六副总设计师揭秘:航天员太空心跳每分68次 重大人物志

昨天下午,重庆大学能容纳1500多人的科技会堂座无虚席,“神舟六号”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庆君的一番妙语连珠,让会场内师生全报以会心一笑。而当得知校友熊晓英参与飞船总体电路设计时,重大学子们更是激动万分。      专家揭秘飞船研制      张庆君是神六飞船系统的副总设计师,飞船系统试验队队长。昨天,他风趣幽默的演讲深深吸引了在座的重大学子。      谈到神六航天员心理素质过硬时,张庆君还透露了个秘密,他称当时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心脏每分钟跳动次数和平时无异,保持在68次左右。      而谈到神七飞船发射时将实现航天员空间行走时,张称气闸舱和宇航服是关键。他将气闸舱比作船闸,形象生动地解释了这个帮助航天员进出太空的关键平台。而航天员身穿的宇航服设计将参考俄罗斯,保证航天员在太空行走6小时。      校友鞠躬谢母校      “我每次回重庆就要回学校转转!”昨天,重庆大学通信工程专业94届校友、神六飞船系统主体电路主任设计师熊晓英面对台下的师弟师妹们,称对母校感情深厚,并当即向台下鞠躬,表示对母校培育之情的感激,当即博得在座师生的热烈掌声。      重大通信工程学院的谭同学告诉记者,当时看见神六飞船成功发射十分激动,今天和神六专家对话简直不胜荣幸。尤其是校友三次被中央领导接见的事迹让她十分羡慕,她希望两专家以后能设计出更棒的飞船系统。      据悉,两专家还于昨天上午在重大虎溪校区为7000多名新生进行了演讲。

/ 重大人物志

242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重庆大学怎么样?顶级学府,谁与争锋! 重大人物志

一所大学的筹办并非一时一隅之见,早在民国初年,学贯中西的一众创校先贤就卓有远见地提出了“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简短而精悍的十六个字,成为重庆大学的办学使命。战争时期,它发出“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雄音,在抗战大后方点亮“沙磁学灯”,在国统区高擎“红岩旗帜”…… 往事历历在目,却已时隔百年。现如今的重庆大学依旧神采依旧,气概不输当年,是当仁不让的重庆第一学府。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重大之大,大在手握国之重器,向世界彰显自身风采。 重大副校长王时龙教授带领团队,历时三年成功研发全数控高效大型滚齿机,突破国外专利壁垒,提升了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底气、保障了国家工业安全;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主任江跃全带领团队创新了食管癌吻合方式,将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由公认的30%下降至低于5%;材料学院黄晓旭教授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首次将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压实验方法引入到了纳米材料研究中,创造性地解决了纳米材料强度表征的技术难题。 大国重器彰显大国力量,重大人在科研之路上无畏艰难,胸怀国家,为科技强国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若把重大比作人,那TA定是满腹经纶的才子or佳人。TA深观中体之博大,尽揽西文之奇艺,精铸工学之巧技,穷探理学之奥秘,熟研文史之优美,彻悟经哲之玄意,汇聚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11大学科门类。 2021年5月最新ESI数据显示,重大的12个学科继续保持全球前1%的顶级之位。其中,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1‰。相比于3月份,整体排名提升40个位次。表现极度醒目。 “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重大共有7个学科雄踞世界50强。其中,冶金工程、仪器科学、矿业工程入围世界前20。展现出“E9”成员该有的气魄。 有道是:名校出高徒。重庆大学人才济济,遍布百业,工农医学兵,皆为魁首。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邱中建院士,神六飞船系统主体电路主任设计师熊晓英,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新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唐立新,青海盐湖集团董事长王兴富,"金话筒奖"获得者郭晓敏……皆从此地走出,成为领域内的栋梁之才,为国尽瘁。 江山代有才人出,青出于蓝才是重大学子的终极追求。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被世界 500 强企业录用的人数达858人,占签约就业的毕业生总数的41.98%;本科毕业生境内外继续深造人数为 2518 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 42.45%。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国内顶尖大学中都有重大学子的身影,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世界顶尖学府中同样留下重大学子的足迹。

/ 重大人物志

97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 重大人物志

重庆,两江环山,山水之地。一个身负盛名却充满奇谈的城市,一个让人充满好奇心且愿意驻足的城市。在重庆有这样一所高校,它历经了九十载春秋,见证过烽火,见证过磨难,却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初心不改,它就是重庆大学。九十年风雨兼程,九十载薪火相传,花开几度、叶落几秋,穿过岁月的沧桑,重庆大学与国家同呼吸,和民族共命运,一步一步成长,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1) 何来重庆大学? 1929年,在成都任教的川东籍教授沈懋德等人回到重庆,主张在重庆创办大学以唤醒民众、造福桑梓。当时,由沈懋徳与吴芳吉等共同拟定的筹备宣言中写道:"抑有进者,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2) 同年8、9月,在经过了三次招生考试后,共招得文、理预科班两班二十余人。10月12日,重庆大学在菜园坝举行开课典礼,刘湘任第一任校长,正式宣告重庆大学诞生。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3)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4) 1930年代初,学校开办本科,分文、理两院开始招收学生,并迁入沙坪坝新校址。彼时,新校址曾被赞誉:"此地规模宏大,风景亦佳,颇有蒸蒸日上之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大批流亡学生和不少知名教授来到后方。1942年,学校被批准为国立大学。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5) 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2000年,由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重庆大学开始新征程。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6) 数十年风雨兼程,历经数代重大人的拼搏奋斗,2017年9月,重庆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这是继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后,重庆大学迎来的又一次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7) 何为重庆大学? 重大的美,非三言两语可道尽。它可以是情人坡斑驳树叶中洒下的第一缕阳光,是缙湖湖面被微风吹起的阵阵涟漪,是红砖青瓦文字斋所蕴有的古色古香。每一个重大人心中都有无数个重大模样。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8)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9) 重庆大学拥有A、B、C、虎溪四校区,占地约5450亩。A校区民主湖、团结广场留下了重大的所有记忆;B校区经典的老式建筑楼,建工馆、法学院坐落于此;C校区依靠嘉陵江,背靠歌乐山;新生大部分会在虎溪校区度过大一,松、竹、梅、兰四个宿舍区,错落有致绿植茂盛。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10)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11) 你可能见过大学里植被茂盛、环境优美,但是你见过哪所大学有堪比旅游景点的植物园?重庆大学植物园位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内,占地42公顷,园区以缙湖和云湖生态公园——松林公园为核心,与毗邻的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遥相呼应。春有牡丹樱花、夏有荷叶莲莲、秋有银杏金黄、冬有腊梅飘香,花园式校园当之无愧。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12) 霍英东体育中心由澳门霍英东基金会捐资人民币3000万元建设,总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3.4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17亿元,预计可容纳6500人。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13)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14) 重庆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西南地区较早的一组近代教育建筑群,由理学院、工学院、文字斋、寅初亭及周边自然环境所构成,总建筑面积约8249.51平方米。该建筑群为研究抗战期间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历史事件提供了珍贵材料,反映了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该建筑群是中国近代典型中西合璧与文化地域特色的时代风格与技术水平的代表,反映了我国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营造技术水平,对研究近代西部建筑技术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重庆大学申报的早期建筑入选。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15) 今日的重大,处处是风景。古朴与现代,热闹与安静,总是看不够的校园美景走到天涯海角都难以忘记! 何成重庆大学? 科学研究,振兴理工!在研究学术的这条路上,重大的研究者和教育者们。从白手到白头,让重大在学术的春天里,百花齐放。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16) 2019年6月26日,软科正式发布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重庆大学共有20个学科上榜,较前一年增加2个学科,排在内地高校第26名,较去年提升1个名次。其中3个前50学科(冶金工程18名、仪器科学22名、机械工程40名),排在内地高校第27名。 2019年8月15日,2019"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排名展示了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重庆大学首次跻身世界前400强。从2017年排名501-600(内地排名46-58),到2018年排名401-500(内地排名36-51),再到2019年排名301-400(内地排名28-39),重庆大学学术水平、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快速上升,连续实现跨档前行,为西部高校探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断积累经验。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17) 高被引论文数量是国际通行的,用以衡量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在2019年4月公布的高校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各学科汇总)中,重庆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1438篇,居全国第14位,分学科排名工学类高被引论文745篇,居全国第5位。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18)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19) 此外,据ESI最新数据显示,重庆大学新增1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总学科数达到9个——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数学、临床医学、植物与动物科学9个学科进入 ESI 前1%。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20) "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自1929年建校以来,这是重庆大学一直秉承的办学宗旨。90载如歌岁月,重庆大学迈开坚毅的步伐,牢记"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励精图治、滋兰树蕙,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繁荣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21) 1939年,马寅初受聘出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首任院长(1938年是客座教授),他敢于"言人之不能言"。而今,重庆大学梅岭山上的寅初亭,仍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记忆与精神。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22) 1944年,重大迎来了他——李四光。他带着毕生所学艰难回国,在这里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拖着极度劳累的身体,致力于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利用,成为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周总理曾赞誉他:"洁白如玉,正气比石头还硬!"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23) 1947年,北极大陆印上了第一个中国科考人员的足迹。冯简,无线电研究的创始人、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以"观察北极光,研究北极磁场对短波通信的影响"为宿愿,将重大人的足迹绵延万里。他还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座35千瓦短波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是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当时在重庆的外国记者都利用这个电台转播、发稿。 除他们外,还有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的沈懋德、第二任校长及校歌词作者胡庶华、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柯召、化学系教授傅鹰……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重大不断向前,才有了今天,源源不断的新生教师力量,如星火般汇聚在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24) 周绪红院士率领研究团队创建了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新体系,提出了巨型网格结构体系和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创新发展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和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研发了新型混凝土叠合楼板体系和钢-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体系,建立或发展了相应的结构分析理论、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成果编制成国家、行业标准或被其采纳,并在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大跨度房屋钢结构、长大桥梁结构和新型风电结构等工程中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我国钢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的发展,为推动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8月,他当选日本工程院院士,成为在日本没有长期工作经历而入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的极少国际著名专家。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25) 潘复生院士1978年参加高考,30岁时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重庆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他在镁合金科研方面成就卓著,是国际著名的镁合金科学家,已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450多篇,出版著作12部。曾连续担任四届国际镁合金大会主席,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和国际刊物《Journal of Magnesium & Alloys》主编。他是中国千亿镁产业的开拓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镁合金新材料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制造业,正着力提升我国在汽车、交通等工业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26) 江跃全教授除了周一上门诊,大多时候都在做手术。他曾做过"胆大"的事,就是通过互联网上演真实版"抗癌医生的一天",直播一天三台高风险的手术,吸引了上百万人观看和30多万的评论。2018年4月初,江跃全和他的团队创新了食管癌吻合方式,将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由公认的30%下降至低于5%。并以"江氏吻合术"的名字出现在国际权威外科杂志上,被全球胸外科专家了解。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27) 出生于重庆大足的贺耘,曾在国外工作生活了16年。2012年,贺耘作为海外高层次专家来到重庆大学,和同事一起建立了重大药学院。几年时间里,他的科研团队从3个人发展到20余人,并在重庆搭建起多个"产学研"平台。贺耘教授带领团队从事阿波霉素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实现世界上首次对阿波霉素三种阿波霉素化合物的全合成,对抗"超级细菌"有了更有效的抗生素。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28) 廖强教授带领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教师团队突破微藻能源领域技术瓶颈,致力于微藻减排和能源转化,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29) 尹国路研究员主要从事光纤器件及传感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前沿交叉专项等科研课题10余项。2019年4月,经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的严格评审,光电学院尹国路研究员入选欧盟玛丽·居里学者(Marie Skłodowska-Curie Individual Fellowships)人才计划。据统计全球资助率15%左右,申请难度极大。 除此之外,重大校友更是遍布四海,无论走到哪里,重大人是他们共同的名字。如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邱中建院士,神六飞船系统主体电路主任设计师熊晓英,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新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唐立新,青海盐湖集团董事长王兴富,"金话筒奖"获得者郭晓敏…… 重庆大学滚烫的青春(九轶春秋弦歌不辍)(30) 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科技与人文相济而衍重大,从历史的沧河中携带了顽强的生命力,西南地界中的璀璨光华。这里,是重庆大学!新时代、新起点,重庆大学将以更加包容开放的胸怀、改革创新的力度、掷地有声的行动,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更好地助推国家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让重大之根深扎重庆土壤,让重大之声响彻中国大地,让重大故事闪耀世界舞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 重大人物志

290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中国宅男“炼成”英国大学终身教授 对比中英教育 重大人物志

中新网8月20日电 据BBC英伦网报道,3年拿下博士学位、6年成为英国最年轻的华人讲习教授,来自中国重庆的熊榆,用自己的努力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为现实。   在英国的华人圈里,熊榆算是“知名人士”。2012伦敦奥运会时,年仅31岁的熊榆通过了伦敦奥组委的三轮甄选,最终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伦敦奥运火炬传递北爱尔兰境内的一名火炬手。当时就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去年12月,刚满34岁的熊榆被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任命为纽卡斯尔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成为当今英国管理学最年轻的终身讲席教授。   并非“学霸”   “Tenure”(终身教授)在海外的中国教授中间有个非常形象而象声的翻译,叫做“甜妞。”甜妞很甜,人见人爱,隐含的意思就似乎是不下功夫追求就得不到。在欧美国家,终身教授不用担心得罪权贵遭致解雇,退休的年龄理论上也没有上限。而学校对于终身教授的任命也是相当谨慎。   熊榆告诉记者:“在英国,终身教授头衔是一个很难获得的头衔,代表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和社会地位,我感觉到非常幸运,也感觉到责任重大,我将不再代表我个人,而是代表一个学校的一个学科,我必须肩负发展一个学科的重任。”   80后的熊榆能在如此年纪就获得终身教授的头衔,让人不能不联想其之前的求学生涯中是一位多么学霸级别的人物。   而事实刚好相反,熊榆在国内读大学时,曾经是宅男一枚,重庆出生长大的熊榆直到大学都几乎没有走出过重庆,更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交流和课外活动,唯一的爱好就是打游戏,有时甚至黑白颠倒、没日没夜的打游戏。   熊榆说:“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时我也并没有准备出国, 而是准备找份工作或者继续读研。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重庆大学长江学者苏代忠教授, 正好有个奖学金让我来英国,所以我就在没有考试雅思的情况下,来到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在英国,他的博士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之后他在约克大学做管理学博士后,并在英国女王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任职。   熊榆读了9年计算机专业,博士后阶段将研究方向转到管理学方面继续发展。熊榆说:“我目前除了在英国的大学里面做学术研究, 还在英国的企业和政府里面有很多与实践结合的合作,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中英教育对比   终身教授的头衔让熊榆在兴奋之余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特别是对着一班和中国学生完全不同的国际学生。   前不久BBC邀请中国老师给英国学生授课的纪录片也引起了熊榆的兴趣,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中英两国不同教学方式的实例。   他说:“BBC的纪录片有很多争议,但是确实是故意照搬很多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 忽视学生本身的兴趣,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肯定会出现问题。”   熊榆说:“在英国上课是需要很强的技巧,在英国教学的重要性不亚于研究的重要性,教学需要思考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对课程本身感兴趣,而不是用考试或者其他增加压力的方式强迫学生接受。”   从小数理化拔尖的熊榆,高中时期数学曾经获得过全校第一名,但是语文成绩却一直不理想,被认为是偏科的学生。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影响熊榆之后的发展,他反倒把自己的强项发展成兴趣,着重培养。   熊榆认为:“中国人从小强调尊师重道,这也让中国学生变得比较谨慎,但是有时候在学校活动、学术研究上,学生更需要有释放的机会。与国内大学老师安排一切的现状比起来,国外的学校更注重学生自己为主导,按照自己的兴趣出发,老师是作为辅助作用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培养出自己的兴趣爱好。”   虽然教学和社会活动很忙,但是熊榆每年都要抽时间回几次自己最爱的家乡重庆,看望父母和朋友。   和很多毕业后留英发展的留学生一样,熊榆也面临留在英国的种种问题。熊榆觉得留在英国不但艰难,也会有照顾父母的问题,他说:“无论我在哪里工作,肯定想办法将父母照顾好。   但是没有特别好的建议,这个还要看父母是否本身喜欢英国的这种清净生活,至少我的父亲很习惯这样的生活,但是我认识更多的人的父母都还是喜欢在国内生活,热闹、朋友圈比较熟悉。”(陈希)

/ 重大人物志

27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重大人物志

近日,多个中国驻外使馆颁发了2014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鼓励中国优秀的自费留学生学成后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今年,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名中国博士生,获得2014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每年500人 每人6000美元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致力于奖励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自费留学人员,主要面向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每年奖励人数为500人。同时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在人数上做相应地变动,2013年,获奖人数就达到518人。   “我听说过这个‘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但不太清楚申请对象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在韩国成均馆大学留学的张安琪还有些困惑。   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官网上可以了解到,每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的奖励人数为500人(其中“特别优秀奖”不超过10人),在自费留学人员较集中的32个国家实施,奖励对象为一年级以上(不含一年级)、年龄40周岁以下(含)的自费在读博士生。奖励金额为6000美元/人,其中特别优秀奖为10000美元/人。   今年是“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设立12周年。   重研究成果,更重实践转化   蒋赟在美国留学5年,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今年唯一得奖的学生。29岁的蒋赟已经有了出色的学术研究成果。他在博士阶段共发表15篇论文,论文被引用总数接近500次。做研究的第一年,他就完成了6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发表在物理领域最顶尖的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但蒋赟认为,他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这个奖学金,不仅是因为他的研究成果,更因为他细致严谨的做事方式和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等。“相比那些沉默不敢言的留学生,我多少是有点张扬孤傲的。在学术上遇到疑惑时,我敢于挑战权威。”蒋赟说。   对蒋赟来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是一份很好的毕业礼物。“我非常高兴能获得这份荣誉,它既是国内专家学者对我研究工作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褒奖和鼓励。同时,它给我在美国5年的求学生活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即将毕业的蒋赟已经在申请博士后工作,并拿到了7个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研究所的录取通知。但他表示,未来一定会回国发展。“外面的世界纵然精彩,却始终少一份归属感。我现阶段的想法,是在接下来的博士后阶段再接再厉,做出更出色的研究工作,赢得更多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将来我会以最好的状态回到自己的祖国,投身到基础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在澳洲留学的靳兴中也是今年获奖留学生之一,他所在的塔斯马尼亚大学在今年共有3人获奖。据了解,今年澳大利亚驻墨尔本领馆教育组共接到大约34份申请,一共有13名同学获奖。   靳兴中认为自己获奖的大部分原因,是参加了大量的校外活动实践。“我发表的文章数量和优秀的研究项目带给我很大的获奖优势,但是我觉得,真正打动评委的是我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和组织学术活动等行为。作为博士生,研究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但我觉得走出学校,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大部分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是留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既是鼓励,更是一种认同   在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的留学生看来,获此殊荣,受益终生。他们在多年之后仍然感到荣幸,不仅是因为该奖学金对他们的研究有实质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这个奖学金给了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认可。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朱崇科,曾获得“2004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他将这笔奖金用于自己的文学研究。2004年,他的论文集《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出版。他表示,自己作为“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奖者,作为千万中华优秀海外学子中的一员,应当放眼长远、高瞻远瞩,要立志成为世界相关领域的优秀分子。   在博士毕业之后,部分人选择“海鸥”式的工作方式,他们在国内与国外之间来回奔波。2006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的熊榆就是其中一位。现在,他是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并在英国商务创新与技能部担任中英创新合作核心专家组成员;在国内,他是浙江大学国家创新基地创新管理政策研究所所长、重庆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说:“在国内国外同时工作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我希望我能够将中英各自的特色相结合,找到两国有效的合作点,促进两国的共同发展。”   获奖者对奖学金的使用有自己的计划。有的人将奖学金用作研究的后续资金,有的人选择将奖学金全额捐献。熊榆就将奖学金全额捐献给了自己的高中——重庆八中,设立了“熊榆争光奖学金”。(武英姿 王亚萍 张洁)

/ 重大人物志

394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举办英国创新合作论坛 重大人物志

2018年11月11日,由重庆大学英国校友会和重庆欧美同学会(重庆留学人员联谊会)留英分会联合主办的重庆大学英国校友会换届大会暨重庆英国创新合作论坛在伦敦金融城科控集团总部成功举行。重庆欧美同学会(重庆留学人员联谊会)、全英清华校友会、厦门大学英国校友会等组织专门向大会发来贺电,30余位重庆大学在英校友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会上,重庆欧美同学会(重庆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留英分会会长,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熊榆当选为第二届重庆大学英国校友会会长。国家外国专家局驻英国总代表梁伯枢、重庆大学英国校友会名誉会长盛湘渝博士、重庆大学英国校友会秘书长夏森茂博士、英国榆树集团董事长王坚、中科基业总经理陈渊锋、厦门大学英国校友会代表叶臻博士、兰卡斯特大学教授曾敬涵、西南大学教授黄俊、英国天际线集团创始人曾文璟、考文垂大学刘淑丽教授等分别在会议上围绕主题进行致辞或交流发言。 据了解,重庆大学英国校友会是重庆大学成立的第一个海外全国性校友组织,熊榆教授此次当选为会长,将有助于进一步整合重庆大学英国校友会与重庆欧美同学会(重庆留学人员联谊会)留英分会的优势资源,加强协作,共同团结凝聚在英重大学子、留英学子,共同致力于发挥好“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民间外交的生力军”作用,共同致力于促进中英合作交流,为搭建重庆与英国进行优势互补的沟通桥梁作出更大贡献。

/ 重大人物志

165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看懂英国大学老师的教职 重大人物志

每年十万中国学生到英国留学,我发现,大部分忙于上课,做作业,忙于聚会,旅游,忙于混自己中国人的小圈子,却很少有看懂了英国社会的。即使是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很多人说不清楚他到底是谁,是什么职称。 给学生上课的,按照头衔分,一般来说可能是辅导员(Tutor),可能是博士生, 也可能是博士后,也可能是教员(Teaching fellow),也可能是实验室人员,还有可能是讲师,高级讲师,或者教授。 如果按照合同分,以上职位的老师,可能是兼职合同(Part time),固定合同(Fix term),开放合同(Open)和永久合同的(Permanent),后面两种是全职的。兼职的很容易理解,自己有其他工作,业务给学生上课,很多是工业界的人士。固定合同,就是学校或者一个永久合同的老师只有一个固定期限内的资金,所以创立了这个合同。开放合同是不限制时间的,经济条件好的时候它就是长期的,但是没有太多保障。如果学校没有经费了,或者学校裁员,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些非永久保障合同,以上合同中只有永久合同是有更多保障而不能被随意解雇的。 永久合同的授予对学校来说是最谨慎的,一旦给予了,就算对这个员工有非常大的意见,也不敢轻易解雇他,如果真的到了水火不容要解雇的时候,要给予一笔非常大的资金,这个资金可能是1年的工资,才能打发掉这个雇员。英国大学的永久教职位置不算多,一个专业可能只给予4个左右的永久教职,配合以其他短期,兼职,开放合同人员,以及博士生,共同支撑这个学科。就我在的运营管理学科而言(Operations Management),约克大学运营管理方向有永久教职4人,女王大学有永久教职3人,东安格利亚大学有永久教职4人。即使在该方向上排名很前面的曼彻斯特大学,也是4人。剑桥大学将管理科学与运营管理两个组放在一起,也才9人 。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 无论是兼职,固定合同, 开放合同还是永久合同, 都分是教学型合同(ATS, Academic Teaching and Scholarship),和教研型合同(ATR, Academic Teaching and Research)。前者全部时间用于教学,不需要做研究,后者一半时间教学, 一般时间研究,很多大学规定(如英国女王大学),前者将不能被提拔为教授。就数量而言,在目前我在的东安格利亚大学,两种合同的老师各占50%。马上就是英国最大的REF研究排名了, 只有ATR即是教研型合同的老师才会提交参与REF排名。而我前面说过永久合同的老师,一个方向才4人左右,那么是ATR的就更少了,靠这么少的人,就必须支撑其学科排名,那么越是希望排名考前的大学,对选择永久教职的研究人员,就需要额外的谨慎。 中英对照学习表 辅导员 Tutor 博士生 Doctor 博士后 Postdoctor 教员 Teaching fellow 短期教员 Shorthand Teacher 讲师 Lecturer 高级讲师 Senior lecturer 教授 Professor 名誉退休教授 Emeritus Professor 客座教授 Visiting Professor 学院主任 Head of Department 兼职合同 Part time contract 固定合同 Fix time contract 开放合同 Open contract 永久合同 permanent contract 教学型合同 ATS,Academic Teaching and Scholarship 教研型合同 ATR,Academic Teaching and Research 学院管理员 Departmental Manager 行政办公人员 Administrative Officer 财务管理人员 Finance Administrator

/ 重大人物志

617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我们正在让区块链技术更接近于生活 重大人物志

2019年7月9日,UKDE管理委员会主席熊榆教授出席伦敦金融科技周(London Fintech Week)并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UKDE对区块链金融创新的理解和产品的解决方案。 借助传统金融框架,推动区块链金融创新 2018年10月,UKDE完成了1000万英镑的天使轮融资,1年后的今天,UKDE管理委员会主席熊榆教授,直言区块链、DLT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将在未来建立更自由、开放的新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在现阶段,UKDE认为,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必须借助于传统的金融框架,比如金融监管机构、银行、支付网络等,才能更快速、更安全的让更多的用户,应用和体验到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优势。 因此,UKDE在成立之初,就主动的获取FCA的监管许可,并密切与RSB、Visa、Marstercard、techUK、CBBC等金融、科技和商业领域的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特性,为全球的投资者和用户,提供与传统金融市场一样安全、便捷的加密金融服务。目前已推出了UKEX英国交易所、UKEX Card、UKEX Pay三个不同应用领域的加密金融产品。 提供真实应用的区块链产品,推动加密货币普及 熊榆教授表示,现有的区块链金融产品或加密货币,很多都仅仅停留在投机层面,并没有将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创新价值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便利和改善。UKDE希望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层面积极优化,通过让更多用户使用加密货币,来推动区块链行业的普及和发展。 目前UKDE推出的UKEX Card,已经可以实现加密货币和法币的实时兑换和多种应用场景的支付结算。“如果带着UKEX卡,哪怕你只有bitcoin,当你踏进星巴克时,你不用再问店员是否支持bitcoin,因为你可以将你的bitcoin通过UKEX Card实时兑换成法定货币”熊榆半开玩笑似地说道,引来一片掌声。 熊榆教授表示,我们也正在进一步拓展接受UKEX Card的现实场景,比如房地产、购物中心、电商平台、酒店、旅游等。 我们仍需积极开拓新的区块链应用疆土 区块链行业到目前为止发展还属于非常早期,区块链+金融仍然具备很大的想象空间,UKEX卡的推出只是迈出了我们的一小步,我们希望以后能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本月24号我们将在大宪章岛举办【第二届中英区块链应用论坛】,已经定向邀请了中英两国知名科技金融企业和政府监管人员参会,也欢迎所有来宾提前预定坐席。 中英两国有着巨大的金融科技业合作空间 在嘉宾互动答疑环节中,现场有嘉宾提出了中国与英国未来在科技金融行业体系的合作空间与发展空间等问题时,熊榆教授说,中国在技术和应用方面有着非常不错的案例如支付宝、微信等,同时英国有创新的监管沙盒政策以及先进的技术研发人才,且伦敦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得天独厚的金融条件为将来中英的科技金融业务合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取得成功,离不开资本、人才、政策、需求四大支柱,在这些方面中英两国可以互补发展。 发言结束后,熊榆代表UKDE表达了对所有现场来宾的感谢,并祝愿伦敦金融科技周(London Fintech Week)能持续、高质量的举办,也希望来年能继续代表UKDE为所有人分享关于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见解和进展。 伦敦金融科技周(London Fintech Week),从2014年开始举办,成为一年一度的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盛会。2019年的伦敦金融科技周于7月4日开放,持续至7月9日,共有Meetup、黑客马拉松、金融科技未来(The Future of Fintech)、全球金融科技 (Global Fintech)四项会议进程,汇集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2400多名政企代表和参会者,如彭博社的Edward Robinsons、IBM的全球金融市场总管Soren Mortensen、普华永道UK金融创新主管Arthur Hughes-Hallet、英国上议院的Lord Anthony St John、法国兴业银行首席创新官Anthony Wolley、知名区块链企业block.one的开发主管Serg Metelin等。

/ 重大人物志

100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令人振奋 重大人物志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后,引发俄罗斯、英国等国华侨华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华侨华人们表示,全会公报令人振奋,也增强了海外华人的底气。 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执行会长 朱余克:这份文件不仅规划未来五年发展,还勾画出未来十五年的蓝图,未来可期,而且报告特别提到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坚实的综合国力是中国的深厚底气,祖国的底气也是我们华侨华人的底气。 英国剑桥大学可持续领导力学院院士、英国萨里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兼助理国际事务副校长熊榆表示,五中全会公报振奋人心,令海内外人士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明确方向。 英国剑桥大学可持续领导力学院院士 英国萨里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 熊榆:我们国家会在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而且还保持在前列,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民能够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这些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不管在海外还是国内的人,都非常期盼的。 熊教授特别提到“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理念不但与时俱进,而且为扩大国际合作取得双赢局面提供了重要条件。 英国剑桥大学可持续领导力学院院士 英国萨里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 熊榆: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双循环,一个是我们自己要自力更生,要更少地依赖于国外的技术,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减少对外合作,因为我们更要强调的是双赢的模式。

/ 重大人物志

9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逐梦海外 情系祖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生剪影 重大人物志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特稿:逐梦海外 情系祖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生剪影 新华社记者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中国首批留学生之一、“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当年对归国同学的这番勉励,精辟概括了中国近代以来留学史的一个不变主题。 百余年来,一批批留学生负笈海外,学成回国,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人生轨迹,记录着中华儿女追寻民族复兴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从1978年至201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26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109万人。2012年度,中国近40万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居世界之首。新时期的海外留学生秉承先辈的家国情怀,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的奋斗,与国富民强的中国梦紧紧相连。 “生活不会亏待懂得坚守的人” 从30年前留学东瀛,到成为东京理科大学终身教授,在赵新为的字典中,成功意味着坚守。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在农村高中当了一年代课教师的赵新为考上天津大学。大学毕业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同时获得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资格。从570万考生、到26万大学毕业生、再到1000名公派留学生,这近乎万里挑一的机会没有让赵新为沾沾自喜,他的想法依然是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报效祖国。 从大学开始,到留学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赵新为的研究领域一直是半导体微电子学。支撑他多年专攻这门学问的除了兴趣,还有坚守的信念。 在农村代课时,赵新为曾收到表哥送的一份生日礼物。那时候皮鞋还算“奢侈品”,表哥把一双毡鞋打磨掉毛,刷漆定型,改成皮鞋送给他。赵新为就穿着这双鞋,走进大学,迈出国门,至今珍藏。 正如他所说,那代人对待事业的态度也许就像对这双鞋一样,因为稀缺所以分外珍惜,一旦选择就坚持到底。 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赵新为留学毕业求职时并没有得到公正机会。后来,去东京理科大学应聘前,他几次打电话与校方确认并自荐,最终获得面试机会。他凭借丰富的研究成果、细致的教学规划以及发自内心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最终打动了校方。 2003年,赵新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1年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这两年,他在天津市两所大学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将更多精力投向国内。 “每个人的梦都不一样。作为一个学者来说,我的梦想是把知识变成为社会真正作贡献的东西。所以我既要搞尖端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还要把研究成果尽快推向社会做应用,”赵新为说,他打算把接近应用的研究重点放在国内,满足国内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需要。 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赵新为与其他留日专家组成“留日博士专家团”并担当团长,通过教育部资助的“春晖计划”,自2001年起,每年为青海、四川等地服务一周,为当地高校提供教学科研支持。这些年“留日博士专家团”已有超过300人次前往祖国西部,帮助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申请“春晖计划”资助项目超过500项、获项目经费近5000万元。 赵新为坦承,与其他留学博士专家团相比,自己所带领团队的成就也许并非最显著,但他一直在坚持,多年来从未间断。他相信,生活不会亏待懂得坚守的人,悉心浇灌,一定会结出美丽的花朵。 梦有多大,事能做多大 1998年,38岁的王治河自费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刚开始在餐馆打工挣学费时,他的“师傅”、一名餐馆侍者对他说:“你在这里好好干,多学点本事,过几年自己盘下一两家餐馆,这辈子就衣食无忧了。”但王治河说:“那不是我的梦想。” 王治河出国前曾被评为中国社科院“十大杰出青年”、曾任《国外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他在研究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人类未来发展颇有启发的哲学思想,因此毅然告别年迈的父母和9岁的儿子,在妻子支持下赴美学习。 已两鬓带霜的王治河回忆当初所下的决心和种种经历时说:“我的梦是个‘大梦’。人能做多大,关键看他的梦有多大。” 读了8年,王治河46岁时终于拿到博士学位。如今,他已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阵营中的重要成员。美国波士顿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波士顿大学教授白诗朗在为王治河的英文著作《过程与多元:中国和而不同思想研究》所写的书评中说,该书一个“特殊贡献”是“将中国古典儒家的哲学关怀与全球化时代的现代过程思想整合起来”。 王治河担任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后,积极推动主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迄今已举办7届,吸引了世界各国不少“生态文明”和“后现代发展”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 “我想建一座桥” “2003年8月26日,我一个人拉着大行李箱、背着背包来到英国。当时就觉得什么东西都好贵,啥也舍不得买。”熊榆回忆说,为了省钱,他当时住进了最便宜的青年旅社。 不过谈起这段最初的艰难日子,这个30岁出头的“80后”言语中并没有沉重。 来英国后,从读书到工作,熊榆换了三四座城市,搬了好几次家。刚来英国时跟十几个人挤一间房的熊榆,如今买下了一套别墅,也算是圆了一个梦。熊榆还有另一个梦想,就是“建一座桥”——一座促进中英两国青年互相学习、尤其是创业交流的桥梁。 “身在海外的人总有一个情结,就是看看祖国需要什么,我们在海外能做些什么”。早在刚来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时,熊榆就认识到,英国人口仅占世界1%,却有着9%的科研产出,其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值得中国学习。 有着工科背景、却转行做了管理学博士后研究的熊榆发现,科研成果商业化和青年创业能力是两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为此,熊榆在2006年博士阶段学习期间,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约克大学等多所英国高校有关人员联合发起“21世纪中英创业计划大赛”,并担任组委会主任。 熊榆说,举办这个大赛是为了展示中英学子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并为有志于在两国商业领域开拓进取的创业者提供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熊榆的努力很快受到英国官方的重视,2010年,他获得英国首相计划奖励,第一次将英国首相计划《中英创业导向项目》引入中国西部。英国首相计划是高水平的英国国家级项目,每年仅批准5个项目,熊榆也成为该项目启动以年来最年轻的项目获得者。 “如果说买房是属于个人的小梦想,‘建桥’则是想为国家做点事,实现个人小梦想与为祖国作贡献还能相互促进,”熊榆指指身上印有“2012年奥运火炬手”英文字样的T恤说,“这就是个例子”。 “现在想来,除了我在研究上的成就,伦敦奥组委看中的正是我为中英两国青年交流所做的事,这与当年奥运会口号‘激励一代人’相契合。”熊榆说,这是他为祖国作贡献获得的一种认可。 “我们的任务是结合中国的实际” 2012年9月,当赵然收拾行囊,准备来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克莱尔蒙特研究生大学攻读金融工程专业硕士时,他特意带上了几个中国结。 “这是送给美国老师和同学的好礼物,挂在宿舍里也可以使我时时想起祖国、想起家人,”他说。 23岁的赵然研究方向是中国金融领域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有关证券和期货市场的波动率、价格预测等。赵然表示,中国A股市场上不久前发生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让他对自己和同辈海外学子所肩负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老一辈留学生把国外一些理念和应用体系带回祖国,而我们的任务是结合中国的实际使其更加完善,”赵然说,“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可回避地要和国际市场接轨,但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存在不够完善之处,这些正是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应致力研究、贡献才智的地方。” 金融工程领域的探索对赵然来说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他曾利用假期在纽约资产管理公司实习。在实践过程中,赵然开始逐渐成熟,开始关注“象牙塔”之外的、自己不久就将步入的现实社会。 “到美国留学是为了实现我个人的理想、实现事业发展,但这同时也与中国梦息息相关。如何运用我所学的知识,从细微角度作贡献,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完善、使金融体系运行更平稳,是我所追求的目标,”赵然说。 逐梦海外,情系祖国。 一代又一代留学生,一段又一段奋斗故事。他们的人生之梦,伴随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显得更加灿烂绮丽。(完)(执笔记者:海洋、李勍;参与记者:朱超、杨阳、薛颖、刘石磊)

/ 重大人物志

203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消博会为全球贸易注入稳定动力源——海外人士期待首届消博会更好释放中国市场潜力 重大人物志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 题:消博会为全球贸易注入稳定动力源——海外人士期待首届消博会更好释放中国市场潜力   新华社记者   “参加此次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希望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有更多了解。当然,也希望让他们品尝我们的产品,给产品提出意见,看看哪些产品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展望即将开幕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瑞士阿彭策尔啤酒生产商奥雷勒·迈耶踌躇满志。   首届中国消博会将于5月7日至10日在海南海口举办,这将是全国首个以消费精品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据了解,目前有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家企业参展,参展品牌超1300个;国内参展品牌超1200个。瑞士将担任首届消博会主宾国,不少瑞士品牌正摩拳擦掌,希望借消博会提供的良机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迈耶告诉新华社记者,今后将在中国同时推进线上和线下销售。他表示,线上销售越来越重要,但合适的线下平台也很关键,通过在消博会上与客户近距离接触,提供试饮服务,直接获取消费者反馈,是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前提。   海科·巴思是瑞士医药和保健品企业韦勒达的亚太地区主管。韦勒达2015年开始面向中国市场跨境线上销售,销售增长始终保持两位数。巴思表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高质量产品,希望通过消博会在中国市场推出更多产品,扩展销售渠道。   世界知名帆船和双体船生产商德国汉斯游艇集团首席执行官延斯·格哈特介绍,该企业生产的四艘游艇将亮相消博会,其中不乏新款游艇“中国首发”。格哈特说,汉斯游艇近年来在中国市场销量逐年递增,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未来发展。   受新冠疫情冲击,原本主营线下业务的澳大利亚企业澳卖客近期正向线上转型,在其社交商务平台上注册的潜在消费者中有85%来自中国大陆。澳卖客执行主席陈昆表示,消博会给企业提供一个与同行、用户,甚至跨行业用户交流的机会,可增进企业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了解。   继去年参加进博会后,澳大利亚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携全线产品转战消博会。公司董事长潘邦炤告诉记者,消博会是贴近中国市场的好机会,期待通过消博会这个全新平台,让公司的生物保健产品为更多潜在消费人群和商业伙伴所知,助力公司开拓商机。   不少已经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知名品牌也将出现在消博会上。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尼古拉·耶罗尼米斯(中文名:叶鸿慕)表示,举办消博会是释放中国市场潜力的开创举措。中国对世界越来越开放,让中国消费者有机会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也给外国企业带来机遇。   商界人士希望拓展市场、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专家学者则更多看到消博会背后的意义。泰国暹罗智库主席、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副校长洪风表示,消博会符合中国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为国外高质量消费品进入中国提供了渠道,显示了中国维护国际贸易的决心。   英国萨里大学商学院教授熊榆将消博会视为改变全球消费市场“游戏规则”的机会。熊榆说,许多经营国际业务的企业都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受益,一些英国品牌因为中国市场的经营业绩才摆脱破产命运。   熊榆认为,举办消博会显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承诺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将推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参与记者:宿亮、凌馨、任芊、朱晟、徐永春、宋宇、孙晓玲)

/ 重大人物志

75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北京市海外人才科创项目加速孵化营首期圆满结营 重大人物志

2月11日,北京市海外人才科创项目加速孵化营首期结营仪式举行,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于海蛟,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人才发展处处长刘光毅,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人才服务三部副部长崔巍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煜波,以及多位重量级嘉宾共同出席见证。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于海蛟 致辞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于海蛟代表市人才局向加速孵化营首期50位学员圆满毕业表示祝贺。于海蛟表示,依托加速孵化营,海归科创者感受到在京发展的良好土壤,收获成长和成绩。科创是未来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迈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创新永无止境,希望首期学员带好头,在创新路上做好表率,做出世界一流的科创成果。面向星辰大海,突破新起点,迎接科技新时代。 据了解,北京市海外人才科创项目加速孵化营由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发起、HICOOL商学院承接落地。作为硬科技创新项目孵化与产业加速的重要阵地,HICOOL商学院北京市海外人才科创项目加速孵化营通过“认知提升、产业资源对接、政策资源对接、科研资源对接、投资机构对接”的“一提升四对接”创新孵化模式,全生命周期护航硬科技创业者在北京加速成长与发展。 北京市海外人才科创项目加速孵化营首期入孵学员中,60%都毕业于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的名校,56%以上获得了博士学位,学员企业横跨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文化创意等不同赛道。 针对项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与经营痛点、难点,首期孵化服务完成了50家学员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搜集与梳理;对学员企业进行一对一走访调研和瓶颈诊断;针对5大赛道21大领域,进行产业链图谱梳理、商业模式分析与学员对标全球标杆企业研究;制定19种学员企业的个性化服务策略;落地12大模块、177课时的集中服务,精准覆盖660余项学员个性化需求对接和资源融通服务。 结营仪式上,HICOOL商学院荣誉院长、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博士,HICOOL商学院海外院长、英国萨里大学协理副校长熊榆教授为学员发来祝贺。 HICOOL商学院荣誉院长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博士 视频祝贺 李开复表示,技术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创业的方向,一定要跟产业结合才能够创造价值,这也是HICOOL商学院的愿景之一,找到“懂市场的科学家和懂技术的投资人”,为企业组建一支知名科学家、企业家等多元化的创新导师队伍,配团队、配资源、提供专业服务,跨越创业“死亡之谷”。“结营不结跑,未来我会与HICOOL商学院一道,始终如一作为创业者的硬科技赋能者、长期的伴跑者、资源的链接者、保驾护航的领航员,同心同行、持续赋能。” HICOOL商学院海外院长 英国萨里大学协理副校长熊榆教授 视频祝贺 作为一名从中国走向国际的知名学者,熊榆教授在科创国际化合作、创新成果产业化、可持续发展项目、中西方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与资源,致力于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中外科技创新发展。熊榆表示,见证了HICOOL商学院的成长、发展,对HICOOL商学院创新的科技企业孵化模式非常赞同,也希望HICOOL商学院能够帮助全球创业者实现创业理想。“未来我们将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与加速孵化营的学员协同创造,与北京创新创业生态深度配合,实现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为学员创新发展、业务开拓等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滑动查看丨导师&孵化顾问授牌 HICOOL商学院专家导师授牌仪式同步举行。在领导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煜波,原中兴通讯董事长兼总裁、北京红山科技集团董事长赵先明,北方华创董事、总裁、党委副书记陶海虹,360集团副总裁兼首席安全官杜跃进,旷视科技合伙人兼总裁付英波,青年作家、创业者、全国自强模范、宁夏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刘大铭被授予HICOOL商学院专家导师,为科技创业人才深度赋能。 与此同时,由北京市与清华大学共建的国内首个科创与金融高度融合的学位项目——清华五道口技术转移硕士项目,将HICOOL商学院设为项目教育实践基地之一。该项目首批培养的5位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也正式成为HICOOL商学院专业孵化顾问。 首期加速孵化营学员、君全智药联合创始人史权威 现场,北京市人才局、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领导及专家导师们为学员颁发毕业证书,学员代表分享结营感言。 “作为一名初次创业者,HICOOL商学院是我参与的第一个商学院课程,但是给了我‘出道即巅峰’的感觉。课程设计科学全面、授课老师专业资深、教学环境温馨舒适,给予我超出预期的体验。在这里我从无到有,学习了创业企业所需的各项基础理论,包括宏观与战略、财法与金融、团队创新、品牌建设等等,这些精心设计的精华课程就像是为我们科技创业者接种的一剂剂‘疫苗’,真正增强了我的创业‘免疫力’,弥补我们技术创业者欠缺的管理知识,为企业发展打下扎实而全面的理论框架,避免在创业关键环节栽跟头。另外,我要特别感谢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局、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正是有了你们在前方的高瞻远瞩,才有了我们今日的欢聚一堂。领导们在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上做出如此精心的顶层设计,我们一定会在未来将企业创建好做出回报。”首期加速孵化营学员、君全智药联合创始人史权威表示。 首期加速孵化营学员、展心展力创始人胡森 “2012年我回国创业,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我深知创业维艰、成功不易,但是在HICOOL商学院加速孵化营我的创业认知不断被打散、重塑、升级,从思路不成熟到资源加持下知行合一,实现真正的涅槃成长。”学员胡森于2017年11月创立MetaApp公司。“从几十个人的小团队到如今超700人的团队规模,疫情期间我们实现逆势增长,其中有一半收入是去年在加速孵化营期间,并且拿到超1亿美元的融资,开始拓展北美等海外市场,同时还获得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等认定,收获颇丰。”胡森感慨道,“我的学生时代,‘两个皮箱一个梦’去美国的故事激励了一代人,如今我们也是‘两个皮箱一个梦’,但这次我们是回中国、来北京!HICOOL商学院加速孵化营的规格和师资水平非常高,提供课程的质量和深度极富意义,希望这样一个优质的平台越办越好。” 首期加速孵化营学员、知优科技创始人孙上 “我们是‘草台班子’创业,从最初十几个同学滑雪时临时相约‘回国闯一闯’,到创业前期的横冲直撞、主要靠“闯”,随着创业进程推进,一路出现内部管理、市场经营等诸多问题,我甚至曾一度抑郁焦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来到了HICOOL商学院,因此HICOOL商学院于我而言是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旅程,在这里我和我的团队第一次结构性地建立起了经营企业的全方位认知,我们实现了从‘野战军’向‘正规军’的蜕变。”知优科技创始人孙上表示,疫情期间依托加速孵化营的培训,重新规划企业战略体系、组织人才、股权激励等,企业规模不断扩张、营业规模实现翻番,“感谢HICOOL商学院的一路加持,创业中这种‘时刻被人惦记’的感觉真好!未来我们会好好在北京扎根发芽,不断扩充我们的校友团队,将HICOOL商学院打造成海归科创者的标签,让HICOOL商学院建设成为海归科创大军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首期加速孵化营学员、讯飞幻境创始人闫宏伟 “在HICOOL商学院学习这段经历是2022年疫情下我重要的成长能量来源。”讯飞幻境创始人闫宏伟感慨道,“去年700多万家企业倒闭,但是我们50位学员在疫情期间依然坚挺,甚至实现逆势增长。有同学的元宇宙项目与保时捷实现大单合作、有同学拿下上海全地铁AI智能语音项目、有同学在浙江获得3亿元项目扶持经费……不得不说,在HICOOL商学院全方位的资源加持和战略管理赋能下,我们都实现了真正的成长进阶。” 滑动查看丨HICOOL商学院元宇宙世界 现场,在学员赠送锦旗的掌声中“HICOOL商学院校友会”同步启动。首期加速孵化营班长、有大科技创始人陈悦为HICOOL商学院打造的“线上家园”——HICOOL商学院元宇宙世界正式亮相。结营不结跑,随着加速孵化营项目不断向纵深发展,赋能模式也将不断迭代升级,越来越精、深、细、全,护航创业者科创之路走得更远、更稳、更宽阔。 这场赋能之旅,在各方瞩目中画上阶段性的完满句号。硬科技创新创业的磅礴号角已经吹响,更多的科技创新创业的故事还将在HICOOL商学院连绵续写。我们相信,承载着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人才高地战略规划的光荣使命,在北京市领导的统筹和推动下、在HICOOL商学院等众多创新创业主体的引领和努力下,海外归国人才来京创新创业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精锐之师,步履不停;创新之火,生生不息。戎马书序章,结营不结跑!HICOOL商学院志在与每一位科技创业者同心同行,实现人生理想,共同见证时代发展的荣光。 扫码即刻加入 HICOOL商学院 国际创新创业者俱乐部 HICOOL商学院立足全球科技创业者,通过整合政策方、学术方、资本方、以及产业方的优势资源,为包含历届HICOOL全球创业大赛优秀选手和参赛项目在内的全球科创企业和科技创业者,打造海归科创人才聚集、海归科创人才赋能、“硬科技”创业孵化、产业创新的科创服务平台。 HICOOL商学院秉持“社会运作、多方参与、各方支持”的业务模式,由创新工场董事长及CEO李开复先生出任荣誉院长,由高瓴创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新工场、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等顶尖机构作为股东共同发起成立,并形成紧密战略合作关系。 HICOOL商学院依托清华经管学院、斯坦福商学院、耶鲁管理学院等国内外商学教育资源,整合海内外头部企业及供应链等产业资源,构建顶级海归科创人才培养和科创企业的服务体系。 往期精选 结营不结跑丨燃薪火,启新程!定格加速孵化营精彩瞬间 2023同心同行,开新局!HICOOL商学院2022年度大事记 科技转化先行者 | HICOOL商学院荣誉院长李开复:“创”世界,开视界——领先新时代科创变局

/ 重大人物志

254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获第八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 重大人物志

近日,第八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已结束公示,法政与经贸学院4位教师分别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第八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获奖名单 序号 成果名称 奖励级别 完成人 1 重庆市重点领域疫情防控工作调查研究 一等奖 秦定龙、邹全明、牟丽娇、田懿、向文 2 重庆市智能医疗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三等奖 万玺、廖晓玲、程京、熊榆、刘竟成 3 “十四五”时期重庆科技创新支撑安全建设研究 三等奖 方丰、刘晋、胡勇攀、王健 4 关于加快成渝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相关建议 三等奖 王林、尹龙、邓米兰、方江涛

/ 重大人物志

45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疫情下中英逆势推动科技合作, 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在伦敦启动 重大人物志

5月30日下午2:00(伦敦时间),台州湾新区主办的2021大宪章岛UKIIC国际合作论坛暨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启动仪式在英国举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约瑟夫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 Josef Kittler)、英国萨里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及创新与产学研中心主任熊榆教授,英国全球开放商会主席丹尼斯(Dr. Dinis Guarda)博士、天际线集团创始人曾文璟先生、帝国理工Salman Valibeik博士等重磅级嘉宾在伦敦现场,台州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应良忠先生、英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劲龙先生,中国产业研究院院长才泓冰先生等多位嘉宾线上致辞,共同见证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正式挂牌运营。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由台州湾新区管委会倡起,在英国伦敦大宪章岛及深圳建立创新飞地,寻求海外人才和技术联动。论坛上推介了国际优质教育、文化艺术、生命健康、信息科技等项目信息二十余条,现场签约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约瑟夫教授的拜特科技公司等3个落地人才与战略合作项目。 英国萨里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萨里大学创新与产学研中心主任熊榆教授,主持论坛开幕。 紧接着,会议隆重请出国内致辞嘉宾,浙江省台州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应良忠,英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劲龙,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才泓冰。致辞嘉宾热烈祝贺活动成功举办,期待未来携手共同探索更深度的中英科创合作。 国内致辞嘉宾浙江省台州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应良忠 英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劲龙致辞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才泓冰 随后,特邀嘉宾英国全球开放商会主席 Dinis Guarda博士做了“Global Europe Innovation outlook and building a Society 5.0 Magna Carta” 主题演讲。Dinis Guarda博士强调以人为本,将物联网(IoT),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之类的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与“解决现实问题”充分结合,着重于建立一个使我们幸福并富有价值感的社会。Dinis博士认为中国具备大量高新技术实际运用场景,期待通过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能探索更多合作机会。 特邀嘉宾帝国理工博士,AI技术公司Orpiva创始人及CEO Salman Valibeik受邀参加本次大宪章岛国际合作论坛以及见证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伦敦站的启动。Salman博士随后做了“Future of Social Innovation”主题演讲,用实际案例为大家展示高新技术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例如通过AI技术匹配到更适合品牌形象的网红,并策划一系列高曝光度文案,提升客户对品牌的认知,让产品增加曝光度,提供策划活动,创造内容和数据监控的服务。 熊榆教授做了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专题演讲,并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产业政策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台州市及台州湾新区。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伦敦站)将充分利用英国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 的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为台州湾新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促进海内外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台州湾新区企业对接海外资源及向外发展。 针对台州湾新区通用航空与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引进配套的技术、项目与人才;为台州湾新区产业的强链、补链、优链、国际产学研合作及产业化、导入国际前沿技术;为海外并购、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业务支持。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剑桥大学模式识别博士,萨里大学Centre for Vision,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CVSSP)创始人、杰出教授Josef Kittler院士讲述了自己和中国、和台州的缘分。Josef Kittler院士1986年就到过中国,他深刻感受到中国日新月异的进步,并认为中国是非常具有创新力的国家。 论坛结束后,在大宪章岛大宪章纪念馆进行了战略合作与落地人才项目仪式。 熊榆教授代表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与Josef Kittler 院士签订人才项目合作协议 熊榆教授代表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与天际线集团创始人曾文璟先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熊榆教授代表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与英国全球开放商会主席丹尼斯(Dr. Dinis Guarda)博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最后,与会人员共同见证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伦敦站)揭牌,至此,台州湾中英创新中心正式启动,并相约全球疫情结束后,加强英国与台州互访,共话国际发展合作。

/ 重大人物志

170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走上英国大学讲台 重大人物志

在众多的职业选择中,很多人对大学老师这份工作情有独钟——“象牙塔”似的工作环境,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再加上每一年必不可少的长短假期,使在高等学府教书的门槛不断升高。 求职英国的大学需要什么条件?对外国人来说,成功应聘成为英国高校教师,可能性有多大? 计算机工程学博士熊榆两年前从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毕业后,先在约克大学作了一年的研究员,现在任职北爱尔兰女王大学,是该大学管理学院的讲师。 熊榆总结说,学成毕业的博士通常有两种就业选择,一部分人决定在工业界发展,而大部分人会留在学术领域。英国的高校提供的学术职位包括research associate,翻译成中文是副研究员,research fellow——研究员,再就是讲师、教授等更高的级别了。 Tenure——终身教职 “在这些职位中,有些是要与科系签合同的工作,合同长短从一年到五年不等,这些通常是拥有研究资金的个人或项目组给出的聘书,合同期满,这个职位就不存在了。人们常说的academics——学者、大学老师,指的是有长久合约的大学雇员,所谓的终身教职。” 英国的大学每年招聘的终身教职并不多,熊榆在介绍自己应聘女王大学讲师职位的经历时说,他在约克大学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寻找这样的机会,并不断为此努力,积极作出准备。 “那时我和约克大学有一年的合同,那段时间我一直在了解工作信息。找学术界工作有一个网站我会每天都浏览:www.jobs.ac.uk。我知道在英国的一百多所大学里,优秀的研究型大学每年可能只有五、六个位置的空缺,竞争非常激烈。” 成功的人总是善于利用资源并不断总结。那些在英国找到理想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大体有这样的归纳:简历必须随时备好,与之相配合的covering letter——附信,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太泛。 熊榆说在约克大学的一年里,他完成了多个研究项目,远远超出规定的要求,他也因此也得到指导教授的大力推荐,这也是他能在短时间内、在理工科领域找到终身教职的原因之一。 重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的熊榆获得欧盟的全额奖学金后来到英国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三年的博士研究生涯,他的主攻是计算机工程。他笑说在博士的第一、二年时,导师就告诉他赶快完成他的研究产品,因为那个技术已经要过时了,博士三年级时他换了产品,没想到导师再次催促他要快,不快的话技术又要过时! “我因此决定转型到一个更加具有长久性的职业里。我决定发挥自己数学方面的优势,用数学的方法为管理层提供优化模型、决策系统。” 改变方向后的熊榆申请的是北爱尔兰女王大学管理学院的讲师职位。 面试中的环节 “学术界的面试通常会要求应聘者做一个十分钟的演讲,说一下为什么学校要聘用你,你又能够为学校做出什么贡献。女王大学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在面试的时候校方也问我,能在研究方面作出些什么;在教学方面,我能教什么样的课;还有管理方面,这里用的词是administration,我都做过些什么。” 经历过求职面试的人知道,有些问题是潜在雇主一般都会问到的。熊榆举了两个例子:Why are you applying for this job? (你为什么申请这份工作?)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us?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吗?)熊榆建议说,留学生在参加面试前提前准备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英国大学中的教职位置之所以少,熊榆从个人经历加以分析,“你一旦被录用,校方就会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换办公桌、换电话,到其他方面的帮助,学校希望教师能专心、安心地做学术。英国大学每招一位终身教职教师,都需要有此人基本工资四到五倍的额外资金支持。所以每所大学给出‘终身’职位时,都是经过谨慎考虑和严格筛选的。” 熊老师现在每个星期有六个小时的课,他说除了上课时间人在学校外,其他时间可以自己灵活掌握,校方在这方面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 不少留学生指出英国的大学课时少,能见到老师的机会不多,这对自己的学习和进步非常不利。针对这样的质疑,熊榆的看法是: “在英国的大学里,有的学科每周是三十多个课时,有的学科课时则很少。我觉得这需要学生自己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而不仅仅只完成老师在课上分配的任务。许多英国老师都不给学生压力,所以能否取得课内和课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自己。”

/ 重大人物志

207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重大人物志

——“智库解读十九大”系列文章之四 10月20日19:00,十九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四场集体采访活动,主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网联合盘古智库推出“智库解读十九大”系列文章。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关问题,盘古智库的学术委员们做出如下解读: 张礼立:用好数字化创新,创造独特的价值与体验的源泉 创新和进步离不开变革,创新是必然的,变革也势在必行,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数字时代颠覆式的创新不仅仅难以预测,更加难以把握。 因此,创新有好也有坏,创新有优也有劣,必须完善创新机制,使创新和变革能促进社会进步,造福人类的方向持续发展。 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中国创新发展战略的最佳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政府需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最终建设一个好的国家创新环境与文化。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和经济双轨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为导向,加快创新产业化的节奏的同时,以教育和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夯实创新基础。 经济与创新文教应该是实施创新战略所关心的两大核心价值。互联网不仅仅激发了创新的热情和潜能,也是提供产业转型和重塑最好的机遇,成为了发展的聚合点。行业创新的网络建设、体系重构与监管以及软硬科学人才市场化培养是重点工作。我们需要把市场化与国家战略双轨并发,培养全民主动创新意识,在资本,教育,就业等多源,借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新型社团为平台,共建共治社会创新网络。 人类文明的主线是能量与信息。当我们跨步进入工业4.0和智慧互联网时代,融合是个巨大的挑战,创新需要与生产方式紧密结合,需要加速培养具有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通过数据和信息分析与挖掘各种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所形成的知识是我们创新的基础。科技的关联性不仅仅是要关联企业信息系统的孤岛,更是跨越划分信息数据边界。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各种信息化及其应用的标准,形成科技创新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建设是我们的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用好数字化创新,不仅仅要关注数字相关的科学与科技,更需要我们把数字理解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创造独特的价值与体验的源泉。(张礼立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熊榆:创新发展将对我国经济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的科研体系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贴近人性,体现了对科研人员的关怀。从国家战略方向说,创新将进一步发挥对我国经济的主导作用,在下一步的经济变革中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国家对科技发展的规划可以说是高屋建瓴的,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使命,领导核心对我国创新发展方向和定位准确而有力。(熊榆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教授) 吴琦:四“新”奠定根基,“两低一高”决胜未来 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竞争,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世界主要国家都已将科技创新作为带动全面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近年来,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得益于四个“新”:一是政策新体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新型科技创新服务机制。二是社会新氛围。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科技创新文化和氛围,让更多创新者梦想成真。三是市场新环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四是商业新模式。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任重道远。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须做好“两低一高”: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前沿和高新技术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降低对外依赖度;二是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轻经营成本负担,畅通投融资渠道,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三是进一步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和产学研用贯通,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水平大规模创造与有效转化应用,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吴琦 盘古智库研究员) 郭勤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发力点 第一,关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重点突出了三个“面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三个“面向”为中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二,关于科技创新的多层次体系建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种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立足于市场,将产业与科研深度融合实现科研转化的体系,将有助于提高科研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实用化。从而有力推动科研发展。 第三,关于科技与创新的关系和战略定位。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就是科技人才。这是对科技和创新之间关系的准确定位。 为了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还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全面而系统解决科技创新战略的顶层制度设计、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问题;第二,建立国家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为主导的多主体科技创新体系;第三,处理好基础科研与应用科研的关系;第四,建立适合中国科研的生态体系与环境;第五,改变原有的科研项目申报与考评体系中的弊端;第六,加大力度推进科研转化,促进科研的产业化、市场化;第七,建立灵活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第八,加大科技创新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郭勤贵盘古智库研究员)

/ 重大人物志

70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我和重庆有个约会 重大人物志

日前,新版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亮相山城街头巷尾,并通过网络传递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让天南海北的小伙伴们惊叹不已。许多人纷纷表示,来一趟重庆,成了他们近期最大的心愿。 “我要来重庆啊,我要来重庆。”刚刚接通电话,一听到采访缘由,28岁的洪帆直接大声唱了起来。对住在北京的洪帆来说,重庆已经成了她魂牵梦萦的地方,“火锅、凉糕、夜景、洪崖洞、索道、轻轨、江水、朝天门……”一大串重庆专属词汇,从她的口中噼里啪啦地倾泻而出。 “我和老公已经决定了,我们蜜月游的第一站就到重庆,然后再从这里出发去欧洲。”虽然自己已经多次去过重庆,但是老公一次还没来过,“他天天拿着手机嚷嚷着让我带他去,所以,干脆趁着蜜月假期,圆了他这么久的心愿。” 下了飞机提着行李直奔火锅馆 “来过重庆很多次,可是好像我每次抵达重庆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回想起自己的重庆行,洪帆哈哈大笑,“提着行李直奔火锅馆的,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 身为北方人,洪帆酷爱重庆火锅,“一锅火锅,仿佛才能让我从心灵上真正抵达了这座城市。再加上火锅馆旁那诱人的凉糕,简直是重庆对我最好的迎接方式。” 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后,洪帆总喜欢去北滨路坐坐,“从北滨路望去,一片灯火辉煌,灯光不仅在城里,还在山上、在水中,我虽然去过很多城市,但几乎很少看到一座城市,可以不用登高,就能随时随地赏到无敌夜景。” 离上次来重庆,已经有两年时间了,洪帆说,虽然两年看上去不长,但她却觉得重庆又成了一个“陌生人”,“洪崖洞突然火了,我还没去过。苏家坝立交桥火了,我上次去的时候它还没完工。还有那个走错出口就重庆一日游的立交桥,我也还没去感受过。你说,你们重庆怎么能变化这么大呢?”洪帆说,这些美景,她现在都是从手机上看到的。 “你说,我是不是之前都白去了?还是重庆永远都会不停带给我新的惊喜和挂念?” 今年蜜月旅行第一站锁定重庆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洪帆说,如今的重庆就给她这样的感受,“每次我老公拿着手机问我这是重庆哪里,我十有八九都会被问得哑口无言。得,正好他也嚷着要来,我们俩一拍即合,不从北京飞欧洲了,反正重庆航线也多,干脆先来重庆再去欧洲。” 一拍即合的小两口,马上做起了各种攻略,“洪崖洞是肯定要去的,轻轨是肯定要坐的,索道就算排队,也必须得感受一把,还有南滨路、北滨路绝不能错过,各种立交桥和大桥,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到了重庆租个车,不只看,还要走上一把,看会不会来个重庆一日游。” 至于吃,洪帆也早就准备好了,“我老公不能吃辣椒,但他说了,没关系,鸳鸯锅是不会点的,带上胃药,就吃传统火锅,大不了吃完补颗胃药。我们已经做好了顿顿被辣椒包围的准备。” 为什么这么想来重庆?面对这个问题,洪帆有自己的答案,“大家都说重庆是魔幻都市,我觉得一点都不错,但这个魔幻,不是它的城市构造,而是它骨子里的魅力,因为这座城市永远在带来各种各样的全新感受,才让它充满了魔力,让人不得不想念,不得不来。” 去重庆 是她今年的生日礼物 看了重庆最新的宣传片,家住北京的张婷坐不住了。她看了很多遍宣传片,每次在看的过程中都时常按下暂停,然后一边仔细看画面一边说:“这里,这里我要去!” 张婷第一次看到重庆的美,是在老公肖远的手机里。当时,肖远去重庆出差,用手机拍下了很多重庆的照片。“火锅和小面,看照片都觉得很好吃。”张婷说,直到现在,她都会因为老公没有给她带重庆美食回来,偶尔埋怨几句。 重庆的美景也深深吸引了张婷。“重庆有好多漂亮的地方,特别是夜景,好美哦。”张婷说,当时只是看照片,就已经爱上了重庆。这次看了重庆的宣传片,让她爱得更深了。 “今年我一定要去重庆!”张婷向老公肖远发出了最后“警告”。 “我要去走走山城步道,坐一次长江索道,看一看重庆夜景……”张婷细数着到重庆必玩的地方。 肖远看着妻子对重庆如此“痴迷”,爽快地答应:将“到重庆旅游”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张婷。今年,夫妻俩将一起到重庆旅游庆生。 重庆与世界 英国:镜头开篇的两江汇流倍添乡思 0523_1_副本.png 人物简介:熊榆博士,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注册工程师,重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中华全国青联委员,英国剑桥大学可持续领导力学院院士。 今年37岁的熊榆,是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于2013年赴英国任教,至今已经5年,但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家乡。“在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发布的当天,我的朋友就通过微信,把35秒的宣传片视频发给了我。视频一开头,两江汇流、风云变幻,让人感觉非常震撼。” 作为地道“重庆崽儿”的熊榆,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时获得欧盟亚洲纽带项目奖学金,赴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英国,他的博士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之后他在英国约克大学做管理学博士后,并在英国女王大学、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 及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任职。 因为熊榆经常往返于中英之间,为促进中英之间的学术、教育与科技合作而奔忙。2012年,被伦敦奥组委邀请担任奥运火炬手,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籍学者。2015年,他被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任命为纽卡斯尔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成为了当时英国管理学领域最年轻的一位终身讲席教授。 “重庆是我魂牵梦魂牵梦萦的故乡,即使生活在英国,只要有机会就会抽时间回重庆,一年会参加好几次交流活动”,熊榆打趣地说,“我是重庆的‘铁粉’,我爱大重庆。” 在英国,熊榆也常常推介重庆,给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家乡,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不仅介绍人口、面积、风土人情,还会告诉他们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就在解放碑。我希望通过我的推介,促进更多重庆与英国的交流合作。” 对于这次发布的城市形象宣传片,熊榆用了两个字来形容,“震撼!”熊榆说,看到解放碑、朝天门、洪崖洞、磁器口……感觉都十分亲切,因为这是从小生活的城市,已经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国际化。 非洲:重庆火锅小面已成工地爆款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北非区域负责人齐世进在非洲工作已有4年多时间,他是甘肃人,但从大学毕业开始就到重庆工作,现在他在重庆安了家,父母也接到了重庆,也算是半个重庆人。 每逢与外方谈判以及聊天齐世进都不忘推介重庆。比如,美食方面的火锅、小面,推介之后,外方朋友还可以品尝。 中冶建工集团在非项目中,有不少重庆籍员工,他们早已把重庆火锅、小面带了过去。齐世进说,火锅和小面不仅中国人喜欢,外籍员工也喜欢。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科特迪瓦公司员工Samassi mohamed说,自己在公司工作了3年,不仅喜欢重庆的美食,而且听同事们介绍了重庆是美丽山城,有机会他已经会到重庆来看看。 齐世进说,自己已经带过很多外国朋友来重庆旅游,外国朋友们都为重庆这座城市点赞。他相信重庆旅游会越来越红火,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 重大人物志

34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我校英国校友会会长熊榆教授当选欧洲中国经济学会会长 重大人物志

2020年12月12日-13日,第12届全欧中国经济学会暨第31届全英中国经济学会年会成功举办,会议聚焦后疫情时代的中欧及中英合作,并期待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更好经济复苏。来自多个国家的院士、教授和专家学者400人次通过线上参加会议。 重庆大学英国校友会会长、英国萨里大学教授熊榆当选为欧洲中国经济学会新一届会长,并主持大会,重庆大学英国校友会秘书长,英国考文垂大学副教授夏森茂当选为理事。 熊榆校友 据了解,欧洲中国经济学会是在中国境外第二大的中国经济学相关学科学会,仅次于美国中国经济学会。 开幕式上,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陈雯公使,英国萨里大学校长逯高清教授,赫瑞瓦特大学校长理查德·威廉姆斯教授,英国原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部长玛格特·詹姆斯女士,英国考文垂大学常务副校长大卫·皮尔斯伯格教,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纪珍教授,全欧中国经济学会主席高宇宁教授等先后致辞,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阐述对应对疫情,加强中欧/中英合作的观点。 大会还颁发了会刊《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的最佳论文和贡献奖,举办了全英经济管理博士论坛、全球疫情与经济特别论坛,设置9个平行论坛,100多位院士、专家、学者发表学术演讲和讨论。 本次年会由全欧/全英中国经济学会、英国萨里大学、中国清华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联合主办,全英中国学联,重庆市欧美同学会等联合承办。

/ 重大人物志

33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重庆科技学院培养院士(剑桥大学院士熊榆) 重大人物志

人民网重庆12月24日电(陈琦 卢圆媛 刘嘉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站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的中国具有哪些优势?重庆正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有哪些发展空间? 出生于重庆的知名学者、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运营管理首席教授熊榆,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他在国内外学术界身兼数职,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可持续领导力学院院士(Fellow)、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大学创新政策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这些头衔有多牛?从首席教授就可见一斑。在英国和美国,博士毕业后的学术级别有博士后、讲师、高级讲师、教授、首席教授(Chair Professor),首席教授一般一个学科只设一个,也就是说,在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的运营管理方向只有熊榆一位首席教授,一般情况下除非他本人退休或者离职,就不能再任命其他首席教授了。 12月18日,熊榆回到家乡,与重庆发布面对面,对以上问题作了解答。他认为,在全球新一轮创新发展中,我国拥有相当大的优势。 中国具有四大优势 作为技术转化领域的权威专家,熊榆连续十一年发起 “中英创业计划大赛”,引入近百个英国高科技项目,积极主导并推动中英创新合作项目。 丰富的经历,让熊榆看到,越来越多国外企业愿意在创新领域跟中国合作。 在熊榆看来,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四大优势: 一是数据样本量大,为科技研发提供了样本保障。大数据时代,中国必定跑在世界前沿,也让很多在国外无法开展的研究能在国内得到环境支撑; 二是市场大。在开拓市场阶段,创新产品能得到及时的回馈,创新者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产品潜力能被充分挖掘; 三是信息时代,国内科研人才的绝对数量将会发挥关键作用,每一个新的应用都可以服务亿万人; 最后,中国政府对创新支持的力度,超过欧美大多数国家,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重庆科技学院培养院士(剑桥大学院士熊榆)(1) 熊榆 受访者供图 建立创新实体合作生态 熊榆介绍,在传统的国际合作中,主要依靠互访、考察、网络沟通等方式互动, 但这些互动模式只能在传统行业(如酒店、地产、工厂等)合作开展,而这样的合作模式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双方无法建立深度的互信。当今时代,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和信任基础上,因此传统合作模式想要推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力度有限。 过去4年,熊榆一直推动国内机构在海外建立实体创新空间,让他们能够长期与国外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共同发展,建立互信。 目前,在他的推动下,英国伦敦、纽卡斯尔等地已建立多个中资创新中心,让国内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上能够扎根海外。 “远亲不如近邻,用电话远距离嘘寒问暖,不如搬到一起当邻居,这样更能加强对彼此的了解。”不仅如此,熊榆也推动英国创新机构来国内建立实体。不久前,清华启迪与英国国家再生能源技术中心宣布在山东建立联合中心,就是由熊榆发起并推动的。 “希望建立更多的实体联合创新中心,让国际创新更加深入,更加开放。”此外,熊榆还在推动英国国家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在中国的合作,同时担任多个中英合作基金的联席董事长和董事。 希望国内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区 熊榆很看好中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为其终极目标就是建立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让中华大地成为孵育创新的温床,让全世界的创新技术和人才都向往来国内市场生根发芽。 要做到这一点,熊榆认为,首先需要保障创新者的权益,尊重其知识产权。“希望任何国家的创新者一旦发明了新产品,第一时间不是想到去美国、欧洲实现产业化,而是能够首选中国。” 如何实现这一愿景?熊榆构建了美好蓝图: 比如可以在国内打造一个知识产权保护区,引进有限数量的最新科技企业,并以国际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保护这些技术。政府成立知识产权保障基金,一旦这些企业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当地政府和园区出资为他们打官司。维护知识产权,把声势造出去,对高科技企业而言,会比仅仅给予招商引资政策更有吸引力。 需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作为重庆人,熊榆一直关注家乡发展。谈起重庆企业在创新之路上还有哪些进步的空间,熊榆认为最重要的是新旧动能转换。 传统的制造业、房地产企业,在今天的发展空间已经有限,在单个企业生产力空前提高的情况下,传统行业内不再需要众多的企业,很多行业只需要2-3家企业就能满足整个市场需求。他认为,企业应该要及时意识到这个情况,转型升级。 熊榆说,“企业应调整战略,以差异化竞争突破困境。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发一些新的产品。”他举例:拿汽车行业来说,重庆是传统汽车制造业基地,有很强的汽车制造能力。要实现差异化发展,可以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从注重制造能力转变为注重研发能力,比如在智能驾驶、飞行汽车等细分领域发展。 此外还要鼓励引进并保护好国际技术,实现合作共赢。熊教授在英国为包括庞巴迪、道氏化工集团等四个世界500强公司做战略咨询,积累了相当的科技资源,他还一直致力于为国内企业引进英国高新科技,为重庆提供产业升级的能量。 在发掘新动能方面,熊榆则提到了对创意市场的培育。在他看来,创意产业更容易打开国际市场,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在这个方面,可以考虑多重视一些有海外经历的留学归国人员。 作为重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熊榆也在思考如何发挥留学人员的积极作用。在他看来,留学归国的创业者感觉国内市场潜力无限。熊榆介绍,目前在重庆的留学人员已经在设计、创意、品牌、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重庆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新闻多一点 人才是这样炼成的 作为知名校友,重庆八中以熊榆名字命名了奖学金,以此鼓励更多年轻学生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贡献。熊榆也表示,自己很期望能帮助家乡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他在英国已经为重庆培养了6名博士及4名博士后,其中大多数都已回国工作,有的还成为了所在院校的学科带头人。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当今时代呼唤什么样的人才?对此,身为全国青联委员、重庆青联常委的熊榆,给年轻人提出三点建议: 1、专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强调差异化发展。思考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优势,并主动往这个方向努力。 2、关注社会,不与时代脱节。产品创新,不是制造别人没有的,而是许多人都接受并肯买单的。这就需要关注社会动态,判断你的研究与社会需求是否能结合。 3、具有批判思维。对父母、师长、上级提出的观点,不是一味地通盘接受,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并积极探讨。

/ 重大人物志

359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熊榆:重庆八中八十周年校庆,知名校友寄语学弟学妹 重大人物志

昨(28)天上午,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建校八十周年校庆庆典在渝北校区举行,各界宾朋、全校师生员工和全球校友共贺校庆。 6d4cd2c9adf9ae0a0b29fc93c343e5c0.jpg 鼓励同学忠于兴趣和专长 八中校友江育林,三次打破遥控模型飞机世界纪录,庆典上,80岁高龄的他深情回忆当年在校时光。 “有人问我,三次打破遥控模型飞机世界纪录归功于什么?我的答案是持之以恒的态度,用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我一直坚持做好航模这件事。” 江育林说,大学老师曾对他说“能者为师”,他也把这句话送给在座的同学们,希望大家忠于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在困难面前努力尝试,把不可能创造为可能,用毕生精力做好一件事情,把职业当事业,把事业当信仰。 0c70d5fab598967f1787483ca4436d6c.jpg 3235b5e840822da4e89ac8bb53a37452.jpg a3d7f56ee1571562f360759b5d8969c6.jpg 在高中阶段锻炼自己的能力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企业运营首席教授熊榆,也回到了母校并在庆典上发言。2006年,象征中国海外留学生学术水平最高荣誉的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熊榆是当年数千英国华人博士生中选出的26名博士之一。 在熊榆看来,八中老师的责任心影响了他,也让他日后成为了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现在我的学生也在多所高校担任了教授、副教授的职位,还有学生在英国、美国等拿到终身教职,他们都认为是我的责任心给了他们积极的影响。” “我当上教授时33岁,是英国第一位80后的管理学终身讲席教授,这并非是我扎实的管理学知识在成就我,而是扎实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阶段就是高中。”

/ 重大人物志

500 浏览  ·  0 赞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